《江開·渡江云》原文賞析
題董嘯庵孝廉《焦山望海圖》,時英夷犯順,鎮江失守
海門空闊處,浮青一點,關鎖六朝秋。大江淘日夜,煙飛云斂,砥柱在中流。芳樹里,樓臺金碧,列圣舊曾游。
新愁。云頹鐵甕,月涌戈船,竟揚帆直走。最苦是,中泠泉水,浪飲夷酋。當年瘞鶴今如在,恐仙禽、哀唳難收。東望去,高歌與子同仇。
在中國文學史上,用詞這種體裁來表現中國與外國的民族矛盾的作品,到了清代才開始大量出現。這首《渡江云》則是其中較早的一篇。清道光二十年(1840),英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進行武力侵略。由于清政府的腐敗,英國軍隊先后攻陷了許多城市,并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溯江而上,打下了鎮江。這首詞便寫于鎮江失陷之后,抒發了詞人抗敵救國的豪情壯志。
詞的小序交代說,這是首題《焦山望海圖》的作品,因此,上片主要再現畫中的內容。海門,地名,位于鎮江附近的長江邊。焦山在“海門空闊處”,看去,只是“浮青一點”。它屹立在大江之中,因此說“砥柱在中流”。山下江流洶涌,山外“煙飛云斂”,而山間則“樓臺金碧”,芳樹環繞——詞人以簡潔的語言,寫出了焦山的典型特征,充滿著濃郁的畫意。但是,由于作者的目的并不完全是為了復現這幅畫,因此,他又在描寫中穿插了兩點畫中無法表現的東西。首先,用“關鎖六朝秋”來表現焦山重要的戰略位置,其次,用“列圣舊曾游”來說明這是一塊圣地。焦山風景秀美,地勢重要,而又是一塊圣地,現在卻淪于敵手,不能不引起作者的感慨,因此,下片遂轉入抒情。
換頭以“新愁”二字領起,飽含著詞人緬古嘆今的無窮感慨。“鐵甕”,鎮江子城傳為孫權所建,內外皆甃以甓,以其堅固如金城,故號鐵甕城?!拌F甕云頹”,寫鎮江失陷,而英軍進犯,皆乘軍艦,故又有“月涌戈船”一句。一個“竟”字,既寫出英艦在長江上肆無忌憚地“揚帆直走”的囂張氣焰,也表現出詞人心中的無限悲憤。以下六句,都是反復強調這一層意思。中泠泉,原在長江中,盤渦深險,至冬季枯水期,可以汲竿取水,有天下第一泉之稱?,F在,如此甜美、寶貴的泉水,竟然“浪飲夷酋”,怎不使人感到痛心呢? 所謂“最苦”,乃是以小見大,感嘆大好河山橫遭蹂躪?!动廁Q銘》,碑刻,或謂華陽真逸撰,上皇山樵書,在焦山崖石上,曾陷落江中,清康熙時陳鵬年募工撈取,復出,共存五石。鎮江是中國的內地,外國侵略者還從未打到這里,那么,假如千年前的那只仙鶴看到侵略者在此橫行,怎能不“哀唳難收”呢?正是鶴猶如此,人何以堪! 短短幾句,帶有深沉的歷史感,以及對民族命運的深深憂慮。但是,詞人盡管悲憤,盡管傷感,卻并未失望。正是大好河山的沉淪和英國侵略者的橫行,使他勃發出為國效力的豪情,于是,他高聲唱道: “東望去,高歌與子同仇?!?《詩·秦風 · 無衣》: “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意為齊心合力,打擊敵人。詞人愿意與一切有志抗英的義士一道,為保衛祖國而戰。事實上,自從英國侵略軍的鐵蹄踏上中國大地,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就沒有停止過。如關天培御敵虎門,三元里鄉民抗暴……而海齡死守鎮江的戰斗,更為詞人所親見。因此,他表示自己抗敵救國的意愿,有著很強的現實性。由于末二句的直接抒情,使得全詞一振,風格轉為高昂。
值得一提的是,正當詞人寫出了這首充滿愛國激情的詞章時,腐朽的清朝統治者卻在加緊準備投降。道光二十二年(1842)八月,英艦侵抵南京下關江面,清朝統治者可恥地與之簽訂了清朝歷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這與江開詞中所表現的愛國熱情是多么鮮明的對比! 顯然,江開的詞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抗英要求,同時也是對投降派的鞭撻。
上一篇:《吳澄·渡江云》原文賞析
下一篇:《張爾田·滿庭芳》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