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杜甫·春望》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①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②
【注釋】 ①國:指唐京都長安。②渾欲:簡直將要。
【鑒賞】 至德二年 (757)春,杜甫一度被安史叛軍擄到長安,因官卑小,未被囚禁,本詩即作于此時。前四句寫春望之景,睹物傷懷。首聯只 “國破”而 “城春”,已構成一番對比,所謂 “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 (《世說新語》)。然而于每句各從對面補上一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誠如司馬光 《續詩話》說 “山河在,明無馀物矣; 草木深,明無人矣”。不僅如此,“在”字不同于 “異”字者,表現出對國不會亡的信念; “深” 字,也表現出一種剪伐不盡的生機。
頷聯若止言 “感時因濺淚”、“恨別以傷心”,那就完全成了抒情,而且平平無奇了。這里妙在嵌入 “花”、“鳥”二字,便成春望中景,而融情于景了。花本無淚,鳥豈知情,而言 “花濺淚”、“鳥驚心”,而人呢,就不言而喻,翻進一層了。此王國維所謂“以我觀物,則物皆著我之色彩”,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相融無間的中國文化的傳統精神。然盛唐前期,詩人多用自然意象來表現愉悅的感情,而老杜始以自然意象來表現悲的情懷,即在悲劇命運中對大自然的深刻體驗,這個創舉始于 《春望》,而極詣于夔府之什。胡震亨曾贊此詩 “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成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極是。
頸聯抒春望之情。從755年冬發生安史之亂,到757年之春,詩人在亂中已度過兩個春天,也就是兩個暮春三月,所以詩云 “烽火連三月”。不是連續三月的意思。戰亂之中,最渴望得到親人的消息,然而郵路已為兵戈阻絕,一封家信當然比什么都更寶貴。“家書抵萬金”,寫出了亂離中人共有的一種心情,自然能夠引起廣泛同情和共鳴,為千古膾炙人口的名句。而這兩句文義連貫作流水對,極自然渾成。
尾聯作顧影合憐語,謂自陷賊中,不知多少神傷,只覺頭發越來越白,越搔越短,越搔越稀,連簪子都快插不穩了。前三聯都是概括性極強的詩句,此二句轉作細節描寫,則春望之人的形象呼之欲出,形象地表現出詩人荷擔痛苦之深重。
要之,此詩有大處落筆,有細節刻畫,情景兼備復能交融,格律嚴謹而又流暢,氣度渾灝,內涵深沉,為唐代五律極詣之作。
文章作者:周嘯天
上一篇:愛國詩詞《丘逢甲·春愁》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曹潤堂·有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