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
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yīng)。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元豐元年(1078),蘇軾任徐州太守。這是蘇軾在徐州任上赴石潭謝雨道中所作,共五首,這是第四首。前面三首從不同的角度寫春旱雨后農(nóng)村豐收可望,男女老幼喜悅之情。這首詞記錄作者親身經(jīng)歷的富有情趣的農(nóng)村生活片斷。
開篇“簌簌衣巾落棗花”,清辭麗句,音韻清蔚。這句是“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此詞以音調(diào)響亮的“麻”韻相協(xié),作倒裝句法而情韻益彰。“簌簌”,象聲。這句與元稹《連昌宮詞》: “風(fēng)動落花紅簌簌”,意象相似,雖未寫風(fēng),仍覺有微風(fēng)吹拂,黃色的棗花紛紛飄落。簌簌作響,飄灑在作者的衣巾上,還能聞到棗花的清香呢!次句“村南村北響繅車”,只聞繅車之聲,不見繅絲之人,可引發(fā)出幾多想象。《高齋詩話》云: “東坡長短句云: ‘村南村北響繅車’,參寥詩云: ‘隔林仿佛聞機杼,知有人家住翠微’,秦少游云: ‘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三詩大同小異,皆奇句也。”奇就奇在以聲寫人,創(chuàng)造出其味不盡的意境。我們可以想象,村婦們在蠶事已畢、麥?zhǔn)罩熬o張的繅絲,村村落落那番歡欣熱烈的勞動氣氛。末句“牛衣古柳賣黃瓜”,則是村頭所見的另一個場景。“牛衣”,用草麻編成給牛披體使暖之衣。《漢書·食貨志》有“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句,這里指賣瓜者所穿的粗劣衣服。作者行步于村野之中,又聽得幾聲歌唱似的吆喝聲,抬頭一看,原來古柳樹旁有位農(nóng)人正賣鮮嫩的黃瓜哩!這是又一個意趣盎然的特寫鏡頭。曾季貍在《艇齋詩話》中說,他見過蘇軾墨跡,“牛依”作“半依”。參之蘇軾《夜泊牛口》: “居民偶相聚,三四依古柳”,作“半依”亦具勝義,指賣瓜者正在柳蔭掩映之間。
上片繪聲繪色地描寫出一幅充滿濃郁生活氣息和豐收喜悅的農(nóng)村風(fēng)俗畫;下片則記述了作者村行中的一件小事,事雖小意味卻深長。“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謾思茶。”“謾”,頗、甚。在暖烘烘的太陽下,路走得不少了,時間也快近中午了,加之剛才還喝了幾杯酒,現(xiàn)在感到又渴又倦,想午睡片刻又無處眠身,于是只好“敲門試問野人家”,向村野農(nóng)家討碗茶喝,以解渴提神,權(quán)作休息吧。封建時代一般州郡長官,因公訪察鄉(xiāng)里,總是屬吏前呼后擁,百姓奉迎叫苦不迭;而蘇軾自稱“我是田中識字夫”,不想高踞于百姓之上自作威福,因而要一碗茶喝,還要輕輕敲門,“試問”有否現(xiàn)成的茶讓他喝一口,并不要求“野人家”特地為他煮水沏茶。這種隨便、謙和的態(tài)度,跟一般“使君”適成鮮明的對照。
此詞上片寫景,下片記事,看似相隔一層,但下片從記事中反映出作者愛護百姓、愿與他們平等相處的思想感情,與上片“使君”關(guān)心農(nóng)事、描繪出的雨后農(nóng)桑豐收之景,豈不兩相交融,渾然一體。
上一篇:《浣溪沙·晏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浣溪沙·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