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誰家唱?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此詞題一作《為杭守陳述古作》。熙寧七年(1074)七月,杭州知州陳襄(字述古)期滿即將離任,宴僚佐于有美堂,蘇軾(任杭州通判)即席創作了這首佳篇。傅干《注坡詞》載:“本事集云:陳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數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練,前望浙江,后顧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陳公慨然,請貳車蘇子瞻賦之,即席而就”。有美堂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杭州太守梅摯所建。當時,梅摯出守杭州,仁宗特別制詩以寵贈之,詩有“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之句,梅摯遂于吳山之上建堂,即“有美堂”。
“湖山信是東南美,一望彌千里”,起首二句,橫空而來,信口脫出,神態極其灑脫,視野極其開闊。它不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那種具體的描述,而是用虛筆寫出對杭州湖山的總體印象,容納了更多的內涵。在這種“抽象的形象”里,讀者可以更自由地填充自己心目中的杭州,是煙雨迷濛,浮屠遠立,還是三潭映月,蘇堤春曉,都盡可填充在“一望”的空間里。詞人“湖山信是東南美”之“信”字,大概也是從這一系列的具象感受中升華而成,它當是由“聞”至“信”的演變:以前早聞杭州之美,今日方始信之。“一望彌千里”是對上句之抽象感受的坐實。“彌”字極富神態,使人想見上下天光、水天一色、煙波浩渺的景致,同時,它也蘊含了詞人的某種心曲意態。
詞題《有美堂贈述古》含蘊了美景和友情兩個內容,此詞也確由這兩個主題交映而成:上片前二句寫美景,后二句言別情:“使君能得幾回來?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美景”與“別情”二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湖山如此之美,而友人卻要離去,遂使別離之情平添幾多惆悵,而千里湖山缺少了陳述古這樣的風流使君(知州的別稱),也會黯然傷神。于是詞人才會說:使君您“能得幾回來”呀!人生如斯,美景雖再!讓我們醉倒樽前,徘徊高歌吧!
上片有景有情,情景交融,下片四句只寫夜景:“沙河塘里燈初上,水調誰家唱?”沙河塘在杭州城南,通錢塘江,宋時為杭州繁華地區。此時,華燈初上,金黃的燈火輝映在水面上,隨著波紋的蕩漾散出萬千條金色的光帶,不知是誰家歌女,唱起了委婉動人的《水調》歌詞。《水調》原為唐代大曲,段安節《樂府雜錄》載,安史之亂后,“韋青避地廣陵,因月夜憑欄于小河上,忽聞舟中唱《水調》者,曰:‘此永新故歌也’”。東坡此處所述,有可能是真的聽到了《水調》的樂音,是實景,也有可能是“水調”更宜于眼前之景而用之以代。總之,在水波燈影下,詞人為之增添了“水調”的樂音,凄凄婉婉,使人更增加幾分惆悵之感。
“夜闌風靜欲歸時,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由起句的“一望彌千里”到換頭處的“燈初上”,再到此處的“夜闌風靜”,是一個由白天到傍晚再到夜深的時間過程。它寫出了詞人與眾人醉歌徘徊,久久留連之態。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友人之情雖深,西湖之景雖美,大家還是要道別歸去的。現在,“一望彌千里”的浩淼空闊早已黯然消退,傍晚時初上的華燈,也已無聲地熄滅了,只有一輪明月照著水波,有如一個明澄碧透的“琉璃”。人去樓空,只有無端的悵惘和某種莫名的滋味,在水面上飄浮。
上一篇:李煜《虞美人》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李商隱《蟬》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