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草平莎過雨新,輕沙走馬路無塵,何時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這是蘇軾在徐州所作《浣溪沙》詞的最后一首。作者有感于農村自然風光的清新美好,風俗民情的質樸淳厚,由衷地表示了歸耕農村的愿望。《浣溪沙》這個詞調,句式整齊,音韻和諧,上下片都是七言三句,上片三平韻,下片兩平韻,且前兩句多用對偶。這首詞句式聲韻遵律填寫,而在情景安排上自具特色,上下片都是兩景句一情句的結構,因景見情,反映出作者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軟草平莎過雨新”,莎草是長于原野沙地上的一種多年生草本。雨也恩及草木、莎草之類,蔓延爭茂,平沙綠縟,青青彌望。作者此行為謝雨而來,連寫五首農村詞,當然緊切一個“雨”字;但前幾首都是暗寫,沒有說出一個“雨”字,這一首才明白點出了“雨”。一場透雨之后,庶草蕃蕪,菶菶萋萋,清麗芊綿,原野景色也顯得格外清新可愛。“輕沙走馬路無塵”,仍關合著雨。因是一場透雨,泥土還是濕潤潤的,走馬于這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塵不起,但覺滿眼青翠,氣象一新,內心的喜悅亦可想見。“路無塵”,既是寫實,也是暗示,沒有官場的塵濁。正是由于對高情遠懷的追求,于是引出了“何時收拾耦耕身”一句。“耦耕”:兩人并耕。《論語·微子》: “長沮、桀溺,耦而耕。”長沮、桀溺是古代的隱士,蘇軾欲以沮,溺為榜樣,想及早從仕途抽身,過躬耕田園的生活。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潑,風來蒿艾氣如薰”兩句對偶,進一步渲染農村風光的清新明麗。雨后的桑麻,在暖和的陽光照映下,綠油油地閃爍著耀眼的光,象是潑了水那般明亮;原野上的蒿艾,得雨滋潤,蔥綠爭茂,隨著和風,傳來陣陣芳香。詩人被這無比美好的農村風光所陶醉,整個身心融化于這境界之中了,于是情不自禁地說道: “使君元是此中人!”“使君”,蘇軾自稱; “元”同“原”,最初。作者說自己原來就是來自農村的,農民出身。他讀陶淵明詩: “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曾說過:“非古人偶(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語,非余之世農,亦不能識此語之妙也。”(《題淵明詩》)又說,“我昔在田間”,是有過耕作的實踐,熟悉農村生活的。何必再作宦海沉浮,還是“歸去來兮”,躬耕隴畝,重過農村生活,享那田家之樂吧!
在宋詞發展史上,蘇軾第一個把農村生活引入詞里。這五首《浣溪沙》從各個角度反映了農村風貌,生活氣息濃厚,情調爽朗,風格清新,為宋詞的發展豐富了題材,開拓了境界,因而有其突出的意義。
上一篇:《浣溪沙·蘇軾》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浣溪沙·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