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唐山水詩鑒賞
王維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
玩奇不覺遠,因以緣源窮。
遙愛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轉,偶與前山通。
舍舟理輕策,果然愜所適。
老僧四五人,逍遙蔭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禪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問樵客。
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
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歷。
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
王維晚年住在藍田輞川別墅,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這首詩寫山居時泛舟尋勝的興致,發端便見佳趣,又出人意料:在一片斜暉落照、山光水色之中,詩人任憑好風吹蕩著小舟,將自己送上了歸途。一天游覽已經結束,按理已無可再寫,然而詩中的佳境正由這筆意當斷之處生發: 人雖歸來,而興猶未盡,不禁又回想起一天來搜奇尋幽的情景,順便交代了一路溯流而上,直追到水源盡頭的原因。這一倒敘既簡潔地概括了兩岸的優美風光,又為下文轉入另一洞天埋下了伏筆:遙看前方林木蒼翠、云霞掩映,不覺為它所吸引,待到了眼前,方才疑心已非來時的原路。哪知這清流回轉,通向前山,又使自己偶然進入了一個更愜意的天地。這六句寫詩人因貪戀美景而不覺迷路,而后又豁然開通的驚喜心情,在細膩地描寫心理變化的過程中,展示出山回水轉,云木蔥蘢的景色,情隨景生,景因情現,而措辭用意,又暗合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闖入桃源的故事: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只是武陵人所看到的是在良田美池桑竹中往來種作的村民,而詩人所看到的則是四五個逍遙于松柏蔭下的老僧。這里早晨只有誦經的梵音在林中回響,夜里只有靜坐參禪的僧人守著寂寞的空山。仿佛連牧童也受了道心的影響,甘作方外之人; 欲知世事,只有去問出外賣柴的樵夫。這個與世隔絕的天地就是石門精舍。石門,即石門泉,在陜西藍田縣西十里。據《圖經》說: “唐初有異僧止于此,大雪,其地融雪不積。僧曰: 必溫泉也。掘之,果有湯泉涌出,遂置舍兩區,凡有病者,就浴多痊。后立玉女堂于泉側。明皇時賜名大興湯院。”精舍即佛寺。石門精舍或即指大興湯院。但詩中沒有一字言及佛寺建筑和溫泉,反而有意隱去所有與世俗有關的事物,僅僅突出佛地遠絕塵俗的特點,將老僧、牧童和樵客都置于林巖之中,構成了一個毫無人間煙火氣的禪寂世界。同樣,詩人夜宿精舍; 也在這片禪心的籠罩下,進入了超凡絕塵的清凈之境:棲憩于長林之下,靜臥于瑤席之上,焚香獨對空山,山澗中陣陣花香來襲人衣。石壁上灑滿月光,照得四周一片銀白。這段描寫造成詩人露宿林中的錯覺,正與上文描寫老僧逍遙于松柏蔭中一樣,是有意隱去關于精舍的具體描寫,以詩人對自然美的獨特觀照方式,表現此地的淳古、樸野,以及人與自然的融合無間。山中的美景如此清絕幽雅,使人難忘。因此當詩人第二天黎明登程辭別桃源中人時,還要約定明年花紅時再來游賞。末四句翻用《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再尋桃源迷失舊路的故事,與前半首相呼應,結得現成而又富有情趣。
這首詩在偶游石門精舍的過程中完整地化用桃花源的典故,將這次游覽比作誤入桃源的奇遇,既巧妙地創造出山回路轉、別有洞天的境界,又充分渲染了石門精舍如桃源般與世隔絕的靜趣。盡管詩中僅兩句正面刻劃景物,然而一路所見云山溪流、奇花秀木、霞光月色,均隨舟行人宿而一一展現。全詩剪裁別具匠心; 開頭略去一天游覽經過,從歸途發端,筆勢隨詩人的心理活動曲折變化,如清溪流轉一般紆進縵回,至石門精舍而豁然展開。這就從章法上突出了這次游歷的偶然性和傳奇色彩。謝靈運有一首《石壁精舍還湖中作》,也是描繪日暮泛舟歸來的興致,卻先將一天從早到晚的氣候變化和游覽過程寫足,然后才精細刻劃湖上景物。與這種平鋪直敘的結構方式相比,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在藝術表現上的突破是顯而易見的。
上一篇:錢謙益《蓮花峰》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白《蜀道難》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