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夏完淳·六君詠》原文賞析
史太師
忠清卓犖姿,夙昔事戎馬。隆望震華夷,嘉名澤風雅。金臺涕泗中,發憤復楚社。出師計不就,戰死維揚野。西風五丈原,冥冥云龍駕。盈盈陰雨時,時見神靈下。
黃少保
漳浦介以廉,自負韜鈐術。風流映古今,遺世真獨立。戎馬非所長,振羽入羅罼。言從孤竹風,慷慨誓絕粒。亡秦雖不成,報國心已畢。靈旗縹緲間,陰飚斬衛律。
劉亞相
劉公執法臣,威儀世所則。弟子三千人,紹興鄒魯跡。朝野四十年,講壇日翼翼。一死存大常,道宗傳入室。周粟義不餐,何況非劉石。遺恨歸河山,流風邈難即。
徐詹事
文靖黼黻才,華國懋述作。世稱馬與徐,遵道適華樸。要離墓草青,勝事空寂寞。千載有遺風,慨然排冥漠。始知風雅儒,大勇甘溝壑。靈旗動虛無,清暉宛如昨。
祁中丞
中丞多風姿,簡貴出塵表。修飾好羽儀,凌云獨矯矯。方圓表里間,立朝氣清杳。曹娥千載流,忠孝頗同調。睠言從彭咸,乘風駕縹緲。先人在九原,頗憶當時好。
金司馬
司馬盛意氣,豪舉不可親。翩翩云中龍,渺忽誰能馴?牙旗風蕭蕭,慟哭驚鬼神。輕生貴任俠,英爽殊逼人。功名盡一劍,壯志苦不伸。縱橫一世間,卓犖誰比倫!
六位彌漫著天地正氣,閃射著熠熠光華的晚明英烈,巍然屹立在組詩中。詩人仿佛不是在紙上,而是在清瑩芳潔的漢白玉石上,刻塑著他們動山河、泣鬼神的奇風壯節。在詩人飽含熱淚、舉筆揮毫之際,我們即可追隨他錚錚有聲的落筆,逐一瞻仰這六位英烈的豐采——
第一位須髯飄飄、卓立不群,他就是“隆(盛) 望震華夷” 的太子太保兼兵部尚書史可法! 史可法督師揚州,拒守城樓。當清兵“用巨炮擊城西北隅”,墻毀城破之時,他自刎未死,被俘于小東門,乃厲聲大呼: “我史督師也,可速殺我!”終于壯烈捐軀。這就是“出師計不就,戰死維揚野”的悲壯一幕。不過,詩人在為他“塑像”時所著力刻畫的,還是他慟哭“金臺” (朝廷三公、宰輔所居)、誓復社稷的橫劍“涕泗”景象。一位神州陸沉中力戰狂瀾的 “戎馬”宰相,就帶著這凜凜生氣,昂然豎立讀者眼前!
在他身后右立者,是耿介廉正、深通“韜鈐” (兵法《六韜》及《玉鈐篇》的合稱) 之術的一代名臣黃道周 (因為生于福建漳浦,故稱漳浦)。早在崇禎時代,他即因 “抗疏詆言”權臣楊嗣昌,被連降六級,充軍湖廣而名震天下。南京陷落后,黃道周任唐王英武殿大學士,以 “義旅九千余人”轉戰婺源(今江西),兵敗被執。“至江寧 (今南京),臨刑過東華門, 曰: ‘此與高皇帝陵近, 可死矣!’” 因含笑就戮。詩人以 “戎馬非所長, 振羽入羅罼(bi,捕鳥免之網)”,刻塑他以文臣投身“戎馬”生涯,義無反顧、慷慨赴死的壯節。那“遺世獨立”、輝映古今的高風,能不令后人肅然起敬?
與黃道周并肩而左立者,是“清正敢言” 的左都御史劉宗周 (紹興人)。他早年入“東林書院,與高攀龍講習”; 后“筑證人書院”,培養了眾多門生、弟子,故詩人以孔子“賢人七十、弟子三千”為比,盛推其“朝野四十年,講壇日翼翼 (繁盛貌)”的育才之功。貞臣姜采、熊開之以言事下詔獄,劉宗周即“約九卿共救之”,被崇禎“革職為民”; 福王監國南京,他又為“江左興亡”,力排“馬士英薦阮大鋮知兵”之議——這就是詩中所稱嘆的 “劉公執法臣,威儀世所則”的清剛之風。南京淪陷,宗周 “徒步荷戟,詣杭州,責巡撫馬鳴駿發喪討賊”。杭州失守后,他即效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之舉,絕食而死。其 “一死存大常”的烈烈“流風”,正是這樣高邈入云,仰瞻難及的呵!
接著兩位是先后赴水殉國的徐汧 (任福王少詹事)、祁彪佳(曾任大理寺丞)。徐汧才思俊發,文章著述譽滿天下,故詩人贊以“文靖黼黻 (辭采絢麗) 才,華國懋 (mao,盛) 述作。”祁彪佳“生而英特,豐姿絕人”,自有一種 “修飾好羽儀,凌云獨矯矯” 的不凡儀度。南京失陷之日, 徐汧悲慟惻怛, 憤然“投虎丘新塘橋下死, 郡人赴哭者數千人”。繼而杭州被破,祁彪佳亦從古賢 “彭咸” (殷代賢臣)水死之義,“端坐池中而死”。兩位英烈慷慨殉國的悲壯景象,詩中雖以 “慨然排冥漠(幽暗無聲之水)”、“睠 (眷戀) 言從彭咸” 的嗚咽之語敘來,那效果卻如驚雷震蕩前的閃電一樣,剎那間把他們搖曳天地的巨大身影照亮了!
還有一位是豪俠的武將金聲。詩人落筆即傳刻他云龍般的 “意氣” 和 “豪舉”,令讀者于仰瞻之際,立感有一種風云叱咤的英爽之氣,“逼人” 而來。正是他,在清兵攻破南京的時候,“懸高皇帝像,率士民拜哭”誓師; 接著就“糾集義勇保績溪、黃山,分兵扼六嶺”,并以迅雷之勢“拔旌德、寧國諸縣”。“牙旗風蕭蕭,慟哭驚鬼神”二句,就是詩人刻塑這位將領忠勇之氣的最深情的一筆。可嘆的是,“功名盡一劍,壯志苦不伸”——他也終于兵敗被執,喋血于南京城外!
讀者可以看到:由于詩人既注意展示這些英烈的平生秉性,又著力傳寫他們在家國淪喪、生死系于一發之際的凜然大節,六位烈士就帶著各自的音容笑貌,或堅毅、或沉靜、或慨然大呼,或須發皆張,均意氣如生地聚集于讀者眼前,組成了一座巍巍高聳的英雄群雕。
當然,詩歌畢竟不同于雕塑,它可以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在“思接千載”、“神游萬仞”中自由想象。本詩就充分發揮了這一長處。為了更鮮明地表現英烈們的不朽精神,詩人常常在深情的描述中,突然倒轉時空,援引往哲、古賢的典故來加以映照。如寫史可法,詩中即出現了“西風五丈原,冥冥云龍駕”的動人聯想:以三國名相諸葛亮隕身五丈原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遙映史可法的壯烈殉國,便在古今映照之中,凸現了史可法殉國之舉的偉大。寫徐汧在虎丘山下的投水赴死,詩中先就發出了“要離墓草青,勝事空寂寞”的嘯嘆。以春秋義士要離在江浪之中刺殺慶忌,而后自刎身死的故事,引出“千載”以后貞臣徐汧“慨然排冥漠”的壯舉。讓兩位同生于吳中,又同樣舍身取義的烈士,前后輝映、互相疊印,便愈加產生震撼讀者身心的感染力量。除此以外,詩人還借助于超現實的奇幻之思,來表現英烈身雖死而志不滅的豪情。如寫黃道周之殉國,結句即突發奇想:“靈旗縹緲間,陰飚斬衛律”——這位在高皇帝陵捐身的貞臣,就是去到陰曹,也還要大張征伐之旗,駕馭狂怒的陰風,斬殺那叛國投敵的胡將衛律(“衛律”事見《漢書·蘇武傳》)。其忠貞剛烈之氣,實在是生死不泯的呵!又如寫祁彪佳之水死,詩人又有“睠言從彭咸,乘風駕縹緲。先人在九原,頗憶當時好”之句,設想祁彪佳去到九泉之下,將與同是沉水殉國的詩人父親夏允彝相遇,共敘生前的交好之情,那情景又多么悲壯動人!
《六君詠》采用“組詩”方式,分詠六位殉國英烈,使之融成一篇,這種形式,顯然取法于陶淵明的《詠貧士》和顏延之的《五君詠》。不過陶、顏所歌詠的,都是古人;寫法上或重在對人物品性作客觀展示(如顏延之),或重在抒寫自己的情志(如陶淵明)。夏完淳則采用這種體式為當代英烈“塑像”,既展示其平生事業,又突出表現他們前仆后繼、抗清殉國的大節,使這篇組詩帶有了“人物傳紀”和“詩史”的特征。詩中融敘事、哀悼、抒情于一爐,其刻畫筆力之剛勁、情感抒寫之濃烈、深沉,無疑都勝過了陶、顏諸人。這篇情詞悲壯的組詩,將與英烈們的錚錚壯節,一起震響在萬世讀者的心上!
上一篇:古詩《趙翼·偶得》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黃景仁·歲暮懷人(錄二)·興來詞賦諧兼則》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