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寬
春半扁舟過太湖,洞庭著雨翠模糊①。
惟應舊日同游者,愛此朱郎水墨圖。
【注釋】
①洞庭:山名,在太湖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莫厘山、胥母山,元明后與大陸相連,成為半島;西山即古包山。著雨:被雨水潤澤。
【評說】
本詩選自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一六。
朱寅仲(生卒年不詳),明代畫家。自號適意道人。云南人。畫學董北苑,得山水真趣,因而筆下太湖洞庭也就清新自然,極富靈動之氣。詩人吳寬覽畫之后,完全沉醉其中,浮想起舊日游歷時所見,題詩便由此起筆,并沒直接描寫畫面。運用這種跳躍的筆法,畫境實境合二為一,無時無刻不在“寫畫”,這不僅讓人盡情享受自然的山光水色,更能夠使人充分領略到畫家高超的畫藝。春半,春之盛也。適逢此時,駕一葉扁舟,游遍太湖,自然是“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丘遲《與陳伯之書》),一派生機。但是,無論畫家詩人,并沒有著力于此,而是刻意描摹春雨,也許正如前人所云:“江南二月多芳草,春在濛濛細雨中。”(宋·釋仲殊《潤州》詩)春雨飄過,留下了春的印跡,春芽冒出地面,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一片淡淡的青青之色,若隱若現(xiàn)。透過雨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洞庭著雨翠模糊”,詩人也是一位高明的水墨大師,揮灑著飽蘸水分的妙筆,抹出了模模糊糊的一帶草痕,隨著山勢起伏,這便是春天的草,春天的雨,春天的景。
當詩人從“畫中游”忽然醒來,不覺現(xiàn)出一絲遺憾之意。幸好畫家一幀小畫為記憶留下了永恒,臨了,詩人以平淡淺易,接近口語之詞作結,對畫作給以極高的評價:“惟應舊日同游者,愛此朱郎水墨圖。”此詩題畫詠春,能攝春之魂,用詩的語言描繪出畫筆也難及的境界,給讀者以無窮的趣味。
上一篇:《為李瑞卿寺丞題王叔明義興山水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為胡怡齋題吳漁山畫山水二絕(選一)》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