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
自向終南避世深①,山魈木客接知音②。
群憎我面非人面,未必他心是我心。
【注釋】
①終南:終南山,又稱“南山”,秦嶺山峰之一,在陜西西安南。②山魈(xiao):形似猴,以其狀貌丑惡,舊時稱之為“山怪”。木客:傳說山中的怪獸,形似人,手腳爪如鉤。接:交接。
【評說】
本詩選自濟南市博物館藏李鱓《鐘馗像》題詩。
鐘馗是古代人物畫中久經(jīng)不衰的題材之一,如何在眾多《鐘馗圖》中獨見風(fēng)致,則成了畫家面前的難題。烏帽大袍,須發(fā)蓬張,怒目瞋視,只是其外貌特征,畫鐘馗者無不畢肖。在這幅畫中,作者并沒有寫形,而是著力于“寫心”,顯得十分別致,因為鬼魅的心理活動常人是難以捉摸的。詩中借鐘馗之口講道,自從我避俗遁世,深居終南山,不與外界往來,平日所接交的,無非就是山魈、木客之類的山怪,與世人格格不入的“我”卻與精怪成為知音。在世人眼中,這已經(jīng)是夠怪的了,再加上我丑陋不堪的容貌,更遭致人們的憎惡。我始終剛正不阿,公正無私。說來這些人的內(nèi)心也未必和我一樣。雖然他們有著美好的容貌,卻不見得表里如一。
鬼魅精怪,本是子虛烏有之物。即便存在,也是意識中想象出來的,帶有極濃的個人色彩。李鱓畫中的鐘馗,乃至他的內(nèi)心活動,也無不吐露出自己的胸臆:世人笑為“怪”,我仍秉我節(jié)!
上一篇:《題醉眠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鐘馗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