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琬
幾曲清溪彴略橫①,翠微深處亂霞明②。
漁舟一葉穿云去,身在山陰道上行。
【注釋】
①彴(zhuo)略:即略彴,獨木橋。《初學記》卷七:“獨木之橋曰榷,亦曰彴。”②翠微:輕淡青蔥的山色。
【評說】
本詩選自宋琬《安雅堂未刻稿》卷五。
宋琬(1614—1674),清初詩人,字玉叔,號荔裳,別署二鄉亭主人,山東萊陽人。少有雋才,頗著聲譽。順治四年(1647)進士,授戶部主事,累官浙江按察使。時登州于七為亂,琬之族子參與,逆謀告變,琬累獄三年。后起為吏曹,與給事中嚴沆、中郎施閏章、丁澎等唱和,有“燕臺七子”之稱。官至四川按察使。作詩多感時傷事之作,含凄涼激宕之音。著有《安雅堂集》、《安雅堂未刻稿》。亦能曲。
吳漁山,即清初著名畫家吳歷,他的山水畫蒼潤清雅,極受時人所重,宋琬嘗評之曰:“吳生大雅人,清姿如野鶴。”吳歷的畫作看似平淡,成卻艱辛,“昔人作山水,凝神在盤礴。經營慘淡間,不茍等戲謔”,正是他創作過程的寫照。要想真正領略其中之妙,首先“要當富邱壑”。(以上均見宋琬《題吳漁山仿吳仲圭畫》)應該說,詩人正以豐富的閱歷去讀畫,欣賞到了平淡之中孕含的豐富意蘊。
畫面上山色青蔥蓊郁,在翠微深處,只見霧靄升騰,裊繞山間,造成了光線的明晦變化,因而群峰隱約可見,這正是清初畫僧髡殘在一首題畫詩中所描繪的奇特景象:“浮氣須臾變,群峰幻出奇。”(《淺絳山水軸》)山邊幾條溪水,清澈明凈,曲折蜿蜒,上有一座獨木橋,真有“野彴渡春水”之意。“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這一景致仿佛似曾相識,那不是《蘭亭集序》中的場景嗎?當年,山水竹樹之勝,清流飛泉之聲,直引得蘭亭聚會者興致勃發,詩意大興,留下了不少美麗的詩篇,王右軍的一篇序文至今為人吟誦。行筆至此,詩人真有得意而忘言的感覺。吟詩讀畫觀景,不知不覺已全身心地融入其中,他看到畫中的一葉扁舟,更突發奇想,想要隨之穿云而去,駛向遠處,去享受更多更美的山光水色,此時他自己也仿佛是置身畫中,“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世說新語·言語》)
正是詩人用自己的心去體會畫境,與畫家的心靈交流,對畫家的創作興會進行深入探察,才真正品味出吳歷山水畫平淡之中豐富多彩的內蘊,寫出畫外之象,象外之意,確為題畫詩中的精品。
上一篇:《為李貞伯題朱寅仲小畫》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為袁清容長幅》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