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雨后獨行洛北》宋山水詩鑒賞
歐陽修
北闕望南山,明嵐雜紫煙。
歸云向嵩嶺,殘雨過伊川。
樹繞芳堤外,橋橫落照前。
依依半荒苑,行處獨聞蟬。
此詩寫雨后行經洛陽城北門所見的自然風光,因為是寫獨行的風物與感受,故荒寂中泄漏出淡淡凄涼意緒,顯示了寫景詩的神趣與雅致。
詩人行經北門,遠望南山,雨后的嵐氣和陽光穿過霧云折射出的紫煙飄涌交匯,幻出海市蜃樓般的仙境。頷聯“云”而言“歸”,點明雨后天晴,為下句“殘雨”出對。“嵩嶺”,即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位于洛陽城東南。“伊川” 即伊河,流經伊陽、嵩縣,亦處洛陽城南。皆為“望南山”視界之內的典型景物。雨云飄向嵩山,應是視線所必及,為實見之景; “殘雨過伊川”,卻是意念所造,當是虛擬之境。虛實相生,才現出 “望”的神氣與力度。前兩聯,詩人大處著墨,有籠括萬象、包涵嵩岳之氣勢,并將雨后景象進行典型概括,行間字里透露出濕潤潤的潮氣。此種境界,從高處和虛處著筆,渲染出洛北所見遠景——嵩嶺的云霞變幻,突出其神秘和高危。所謂“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 是也。
“樹繞芳堤外,橋橫落照前”將視界拉近了距離,展示一幅絢麗的中景。洛河畔的長堤長滿鮮嫩的芳草,雜開七色野花。濃密的樹蔭圍護長堤,是兩條橫列直線的構圖。呈弧形曲線的長橋臥波在兩條河岸直線上,此線條又與堤壩、樹林帶狀直線平行,跟遠處圓形的落照構成巧妙和諧的線條對比。橋象一張弓,在五線譜上彈奏出圓圓的黃昏奏鳴曲。
堤岸的褐黃,長橋的灰黑,鮮花點綴的綠色以及樹林條狀綠色塊等均沐浴在夕陽緋紅的余暉中,形成柔和照眼的色彩對比,表現出萬象經雨水洗滌以后鮮活而豐富多彩的美。
“依依半荒苑,行處獨聞蟬”為近景。“荒”而言“半”,是對昔日繁華而言,并非闃無人煙,此意由 “依依”二字伸足。“依依”者,戀人之狀也。“半荒”而“依依”,可想見此庭苑昔日曾人物繁富,珠歌翠舞,煊赫一時。今日雖還有人居住,但門可羅雀,正是“行處獨聞蟬”之謂。蟬鳴境更幽。全詩畫面皆從靜觀中得來,而結尾卻突發蟬聲,是詩人“后聲奪人”的絕招。它不但寫足荒苑的凄涼幽寂,而且在詩歌整體構思中是異軍突起,造成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的回味效果。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的領袖,于詩、文、詞的創作均有創新。他的山水散文上繼柳宗元遺風,下開蘇東坡先聲,為北宋一大作手。這首詩又汲取了王維山水詩的長處,反映出他寫作山水詩的深厚功力。該詩大景著筆,中景渲染,小景收束,這表明詩人具有畫家的眼光,結尾則隱隱透露出政治家的落寞和憂郁情緒。
上一篇:帛道猷《陵峰采藥觸興為詩》魏晉南北朝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施閏章《雪中望岱岳》清、近代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