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莊
薄有西風意,郊行得自娛。
山晴全體出,樹老半身枯。
林轉亭方見,江浸路欲無。
何妨橋纜斷,小艇故堪呼。
這首詩很受后人稱贊,清代陳衍在《宋詩精華錄》中說: “此首雜之杜集,殆不能辨。”它宛如一篇清麗的山水游記,寫下了作者在郊行中的所見所感。
作者一生好游山水,在長期與自然山水的接觸交往中,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這首詩開頭兩句,一方面點題說明作者野興一發,便欣然出郊而游;另一方面也道出了在靜山動水中尋找愜意的境界和天地,以求“自娛”。兩句詩有起有合,顯得高屋建瓴,足以統領全詩。
下面六句,作者沒有就“自娛”發揮,而是把筆墨全部放在對山水的刻畫上,努力表現山水之美,隱約體現其“自娛”之情。
“山晴全體出,樹老半身枯”兩句,分別從大處和細處著眼,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刻畫。山的形態色彩在自然變化中也隨之變化。此刻,作者觀察到的是在大晴天陽光普照下的青山的態勢,由于光線明亮,空氣爽朗,山的全貌清晰畢現。此一句有兩句的功用,陰雨天氣,青山云環霧繞,掩藏難顯之狀自然也含于言外。下句,作者寫一棵半身已枯的百年老樹,樹老半枯,自然還有一半青的,這半青,說明老樹還掙扎著要活下去。作者單單攫取大樹半枯半青的鏡頭,是寫實,也是觸景生情,寄寓了個人的身世之感。從這兩句看,作者善于發現不同于一般的事物特點,故下筆能不落俗套。
“林轉亭方見,江浸路欲無”兩句,轉寫幽深曲折的郊景。前人曾說: “意遠在能靜,境深尤貴曲?!膘o謐深遠的意境是很美的。對作者這樣深知官場之險惡丑陋的人來說,鄉村田野、自然山水中的佳境勝地對他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作者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覓奇尋勝,樹木蔥蘢,曲徑通幽,轉彎拐角,猛然發現前面有一亭子可供歇息。詩中把這種體驗寫成“林轉”,似乎創造了一種迷離恍惚的神奇世界,避免了平鋪直敘。從林間小道一直來到江邊,才發現水漲路斷,這是作者原先所未預料的。不過,“路欲無”,并不是真“無”,“無”只是一種錯覺,正如陸游的著名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一樣,先給讀者設下了一個懸念。
“何妨橋纜斷,小艇故堪呼?!眱删涑袩o路而來,行到水邊,此地本有小橋可通對岸,可惜橋纜已壞??墒沁@也并無妨礙,瞧,那邊有一擺渡小艇,呼喚一下就會應聲而來。從有路到無路,又從無路到覓路,既是路之曲折,并是心理感受之曲折,為野行增添了樂趣。上面有四句寫山靜林深,有兩句寫水動人喧,一靜一動,互相映照,情趣盎然。
此詩描述了一趟完整的郊游:早出見山,又欣賞老樹,接著在叢林中一飽眼福,最后呼船作渡。很明顯,這是作者真實地記錄了自己的郊游實感。詩的中間兩聯,作者沒有直接出場,也不見對山水作主觀性的贊美感嘆,而幾乎把所有的筆墨都花到對自然山水的客觀描繪上,這似乎是一個“無我之境”,其實卻不然!如“全體出”和“半身枯”是作者捕捉到的鏡頭; “林轉”和“路欲無”是作者的錯覺。這都是一種從尋勝者那含情脈脈的眼睛中見到的鮮靈靈的圖景。
上一篇:《送芮國器司業(其二)·陸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鄂州南樓書事四首(其一)·黃庭堅》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