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
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
秋浦為池州郡治所,故址在今安徽貴池。會昌六年(846)九月,詩人由池州刺史移睦州(治所建德縣,今浙江建德)刺史。詩人本經邦濟世之心,但由于受牛李黨爭的影響,遭李德裕排擠,仕宦連蹇,年已四十,被外放黃州,移池州、睦州。所謂“拘攣莫伸,抑郁誰訴”(《上吏部高尚書狀》),正是此時心境。這首詩寫由池州出發,在途中所見所感。
詩用對起法分寫陸路、水路景物。“窮秋(晚秋)”點出此行季節,“蕭蕭”“雨”、“淅淅”“風”,應為互文。秋風凄雨,落木寒蒲,迷蒙蕭索,雖不著一情語,而詩人落寞暗淡情懷,已隱然蘊于其內。這兩句寫作上頗具特色:(1)不用一個動詞,而全用名詞組成,給讀者留下很大的藝術聯想空間。詩中只寫“山路”,卻誘發人對山間樹木的聯想,只寫“溪風”、“岸蒲”,卻引人想象那兩岸蒲草在風雨中搖曳的動態。(2)運用“蕭蕭”、“淅淅”的象聲詞入詩,使蕭索凄寒之景不僅訴諸視覺,也訴諸聽覺,詩人之愁苦況味更顯濃重。(3)對句工穩而不板滯。詩人原也可用“一岸風”對“窮秋雨”,但卻以“一岸蒲”相對,而以“溪風”對“山路”,可謂靈活善變!同時,兩句所寫系時間流動中的空間,因而給人以一氣流走之感。這首詩的第三、四句尤接轉得妙,詩人讓自己的感情全部包融在景物描寫中,如果一味實寫,必然單調,故詩人至此特設一問。從寫景言,將眼前景化實為虛,且“雁”之“新到”,使景物又多了一層變化,“雁”落“寒沙”,和前面的“溪風”、“岸蒲”渾然一體,使畫面更加豐富、生動。從抒情來說,詩人簡直把南飛的大雁看成是帶來家鄉音訊的使者了。杜陵,在長安西南,是詩人朝思暮想的故鄉。“來時還下杜陵無?”這一急切的詢問,把詩人的宦游漂泊之感、故園之思,一并曲折傳達以出。元人楊載論絕句作法,謂“宛轉變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水之舟矣。”(《詩法家數》)杜牧的這首詩可說是恰到好處地體現了這種工夫。
全詩以景述情,意境融徹。寫景能于實境描繪中變化以空靈之筆,述情則又于抑塞處偶露天真,讀來覺其思致綿邈,韻味悠長。
上一篇:杜牧《長安秋望》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崔國輔《長信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