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楊士奇·漢江夜泛》原文賞析
泛舟入玄夜,奄忽越江干。員景頹西林,列宿燦以繁。凝霜飛水裔,回飚蕩微瀾。孤鴻從北來,哀鳴出云間。時遷物屢變,游子殊未還。短褐不掩脛,歲暮多苦寒。悠悠念行邁,慊慊懷所歡。豈不固時命? 苦辛誠獨難! 感彼式微詩,喟然興長嘆。
作者楊士奇雖然晚年官至華蓋殿大學士,但其早年家境卻十分貧寒。《明史》本傳說他“早孤”、“貧甚力學,授徒自給,多游湖湘間,館江夏最久”。這首詩就是他早年游湖湘時的作品,詩人描繪了夜晚泛舟漢江所見的景致,并抒發了游子思鄉的感情。
據《明史·地理志》,“漢江”是從漢川縣流入漢陽縣境內的一條河,原來的河道是從山南襄河口入長江,明成化初河堤決口,改道山北注入長江。全詩可分為兩個部分,以 “時遷物屢變,游子殊未還”一聯承上啟下,前八句寫景,后八句抒情。
“泛舟入玄夜,奄忽越江干。”作者登上一葉輕舟,馳入漆黑的夜幕,江流湍急,舟行迅速,好像在同江岸賽跑,一會兒功夫,已超越了岸邊的多重景物。“玄夜” 即黑夜,“江干”即江岸。用語從字面上講并無深意,但南朝庾信的文章有“游魂羈旅,足傷溫序之心; 玄夜思歸,終有蘇昭之夢”的說法,便使“玄夜”一詞同游子思歸發生了一種意象上的聯系。句中的“入”、“越”兩個動詞用得很傳神,“入”字既表明了泛舟時間之長,又暗示出作者進入了游子思鄉的特殊環境;“越”字則寫出了泛舟漢江順流而下的親身感受。這起首兩句已緊緊地扣住了題目,并為展開漢江夜景描寫創造了特定的時空環境。以下四句便各寫一景,共同組成漢江夜色?!皢T(圓)景頹西林”,寫月;“列宿燦以繁”,寫星。曹植《贈徐干》詩云:“圓景光未滿,眾星燦以繁?!碑斒莾删渌尽=酉聛?,“凝霜飛水裔”,寫霜;“回飚蕩微瀾”,寫風?!八帷奔此叄盎仂奔椿仫L。曹植《贈丁儀》詩云:“凝霜依玉除,清風飄飛閣。”亦為本詩句法所從出??偲饋砜催@四句所寫的景致是:一輪昏暗的殘月掛在西邊的樹林上,月暗星明,天空一片繁星燦爛;歲暮夜深,水邊上飛舞著凝結的霜粒;寒風撲面,水面上蕩起了層層漣漪。這是一幅漢江夜色的無聲畫,也是一個游子思鄉的典型環境。作者正在對景傷感難以自禁之時,北邊天空云中又傳來幾聲孤鴻的哀鳴,“孤鴻從北來,哀鳴出云間”,這是一只失群的孤鴻,它來自北方,那是作者家鄉泰和所在的方位,它的叫聲是那樣哀切!由于這只孤鴻的出現,終于徹底沖決了作者感情的堤防,詩意也就急轉直下,由寫景轉入抒情。
“時遷物屢變,游子殊未還”,兩句總結上文的寫景,開啟下文的抒情。說“時遷”,表明作者離開家鄉淹留湖湘的時間已經很長了;說“物屢變”,表明作者曾目睹漢江沿岸的春花、夏荷、秋月,而于今又到歲暮,樹林凋殘,寒風凝霜;但自己迫于生計,一直不能返回家園,這境況多么悲慘!
作者反顧自身,不僅形單影只,而且“短褐不掩脛,歲暮多苦寒”?!岸毯帧奔创植家?。粗布衣尚不能蔽體,更何況時值歲暮,當然苦寒難挨。這兩句呼應上文的“頹西林”、“凝霜”、“時遷”,極寫自己生計之窘迫?!?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u/"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古詩十九首》云:“涼風率已厲,游子寒無衣?!北驹姷母袀檎{與其略同。生理上的苦寒,尚能忍受;難將息的是精神上的痛苦:“悠悠念行邁,慊慊懷所歡?!鄙暇鋵懥b客他鄉的憂思,下句寫對家鄉情人的懷念。念及長期離鄉背井在外奔波而愁思悠悠,懷念家鄉的親人(包括情人)而慊慊思歸,這兩句為全詩情結的核心,因而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和盤托出。在溫柔敦厚的儒道統治之下,像這樣赤裸裸地言情,或許會遭人非議,所以作者又為自己辯解道:“豈不固時命?苦辛誠獨難!”難道是我不認命嗎?有誰能獨自承受我所經歷的苦辛呢?作者當然是承認命運的,但現實的“苦辛”郁積在胸,按捺不住,不得不一吐為快?!对娊洝な轿ⅰ吩疲骸笆轿?,式微,胡不歸?”本意是天色將暮,為什么還不歸家?作者與之在情感上發生了共鳴,詩篇就在作者的喟然長嘆聲中結束。
李東陽《麓堂詩話》云:“楊文貞公亦學杜詩,古樂府諸篇,間有得魏晉遺意者?!北驹娬且皇最H得“魏晉遺意”的情真意切的好詩,與作者后來所寫的泛泛應酬、空洞無物的“臺閣體”詩不可同日而語。
上一篇:古詩《屈大均·民謠(錄四)》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文徵明·滄浪池上》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