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度《悲秋》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萬里西風入晚扉,高齋悵望獨移時。
迢迢別浦帆雙去,漠漠平蕪天四垂。①
雨意欲晴山鳥樂,寒聲初到井梧知。②
丈夫感慨關時事,不學楚人兒女悲。③
【注釋】 ①別浦:通大河的支流。四垂:指天邊。②井梧:院落(天井)中的梧桐。③楚人:當指宋玉。他是戰國時楚人,所作《九辯》感傷哀愁,開悲秋主題之先河。或以為用“楚囚對泣”的典故,不切。
【譯文】 秋天的黃昏,遠來的西風吹打著門窗;我獨自佇立樓頭,悵然凝望。蜿蜒的河流,隨帆船匯入秋江;荒草離離的原野,消失于天邊四方。天色由陰轉晴,山鳥快樂地歡唱;院落中的梧桐,在西風中瑟瑟作響。啊!大丈夫的感慨悲秋,原是為國家興亡;豈能像那多愁善感的楚人,兒女情長。
【集評】 清·翁方綱:“知稼翁黃公度《悲秋》詩最有名,然只是形,不是神耳。”(《石洲詩話》卷四)
近·陳衍:“造句,皆能自具爐錘者。”(《宋詩精華錄》卷三)
【總案】 此詩首聯交待了規定情境:秋天、黃昏、登高遠望。悲秋,是中國詩詞的一大母題。自宋玉《九辯》開悲秋主題之先河,歷代騷人墨客,往往于此長言詠嘆。黃昏,也容易令人生愁。孟浩然《秋登蘭山寄張五》云“愁因薄暮起”;皇甫冉《歸渡洛水》云:“暝色起春愁”;趙令畤《清平樂》詞則云:“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這方面例證甚夥,可參見錢鐘書《管錐編》第101頁。還有登高遠望,也是生愁的背景。忘記是誰的話了,大意是說,古來才人志士,直是登高不得,一登高遠望,便覺無窮悲感,涌上心頭。曩時讀之,便覺心有戚戚,頗賞其親切有味。以上三種因素,有一于此,已是令人生悲,知稼翁卻把三者并集一時,便覺惆悵之情,
紛至沓來。頷聯寫登高遠望大景,征帆歷歷,平蕪萋萋;頸聯寫近處小景,山鳥啁啾,井梧瑟瑟;將人之情注入景物中,頗動人。末聯收束上文,點明題旨,寫出胸中高情大志。雖嫌直露,然翁方綱評為“有形無神”。持論不免太苛。
上一篇:仲皎《庵居》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楊萬里《插秧歌》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