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縣·石寶寨》原文、賞析、鑒賞
位于忠縣境內長江北岸,西距忠縣城45公里,東距萬縣市52公里。石寶寨建于玉印山臨江一側巖壁間,此山孤峰拔地而起,四壁如削,形似玉印;傳說它是女媧煉石補天遺留下來的一塊五彩石,故稱“石寶”。石寶寨始建于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距今四百多年。整個建筑由寨門、閣樓12層組成,傍巖奠基,依山而建,下寬上窄,層層收縮,飛檐展翼,直插云霄,顯得奇妙、瑰麗、巍峨、玲瓏。初時,人們靠足蹬巖石,手攀鐵鏈上山下山,至今猶存遺跡鏈子口。后來,一工匠從雄鷹盤旋飛翔而受到啟示,遂在山巖臨江一側修建了9層木質閣樓,達于山巔。隱喻登攀“九重天”之意。1956年補修,又增3層,共12層,通高56米。寨頂古剎:“天子殿”臨巖筑墻,殿宇巍峨,蔚為奇觀。殿內陳列著忠縣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出土文物及名人字畫。有關石寶寨的民間故事傳聞甚多,天子殿前有個鴨子洞,相傳每當春夏之季,洞中時有云氣,如果放進鴨子,過不多久,便會從大江中浮游出來。天子殿后殿有一個流米洞,傳說很早以前,每天都有米從洞中流出,流出來的米剛好夠廟里的和尚吃。如果和尚增加,就相應增多,但始終沒有剩余。后來,一個貪心和尚把洞口鑿大,從此一粒米也不流了。石寶寨以奇特的建筑和有趣的傳說聞名于世。
〔古詩文賞析〕 堤上行三首(其一、其二) 唐·劉禹錫
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
日暮行人爭渡急,漿聲幽軋滿中流。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
《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
《堤上行》三首大約寫于劉禹錫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時,即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到長慶四年。
第一首活像一幅江邊碼頭寫生畫:堤頭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檣櫓相連。可以想見這個江邊碼頭是個人煙稠密、估客云集的熱鬧所在。前兩句詩為我們展示了江南水鄉風俗畫的完整背景。三、四兩句,描繪近景,增強了畫面感,畫出一幅生動逼真的江邊晚渡圖。“日暮行人爭渡急”中的“爭”字和“急”字,不僅點出了晚渡的特點,而且把江邊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洗煉的語言描繪出來。詩人寫黃昏渡口場面時,還兼用了音響效果,他不寫人聲的嘈雜,只用象聲詞“幽軋”兩字,來突出槳聲,寫出了船只往來之多和船工的緊張勞動,使人如有身臨其境之感。
這首詩將詩情與畫意揉在一起,把詩當作有聲畫來描繪。詩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樓臺、檣櫓、爭渡的人群、幽軋的槳聲,動靜相映,氣象氤氳,通過優美的藝術語言把生活詩化了。含思宛轉,樸素優美,而又別具一格。
《堤上行》的第二首重在描寫長江兩岸的風俗人情,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詩寫入夜時堤上見聞。夜色中隔江相望,煙波渺茫。“煙波”二字,把迷蒙的夜色和入夜時的江景寫得很美。在靜態的景色描繪之后,繼而寫出江邊堤上歌聲四起,相和相應,打破了靜夜的沉寂。他們唱的是什么歌呢?詩人用一句詩作了概括:“《桃葉》傳情《竹枝》怨”,都是巴山楚水人民愛唱的民歌。句中的“情”和“怨”,很值得體味,可以想見,這歌聲對遭貶謫、受打擊的詩人來說,自然地牽動自身的“情”與“怨”的,這也是“含思宛轉”之處。詩的結句高妙,有意境。“水流無限月明多”是寫眼前所見之景,切合江邊和夜色,同時也是比喻,以流水和月光和無限來比喻歌中“情”與“怨”的無限。這句詩是以視覺來寫聽覺的,流水與月光,既含飛動之勢,又具明麗之情,這是用眼可以看到的,是視覺的感受;但是優美、動人的歌曲也能給人飛動、流麗的藝術感受,兩者(指視覺與聽覺)能引起“通感”。這種描寫創造了優美的藝術境界,能取得良好的美學效果,手法是高超的。
總之,這兩首詩,形象鮮明,音調婉諧,清新雋水,寫景如畫;有濃厚的鄉土味和濃郁的生活氣息,代表了劉禹錫學習民歌所取得的新成就。
(劉文忠)
〔現代散文〕 石寶寨的特色,可用一個“巧”字來概括。
山形生得巧。從江輪上遠遠望去,在云霧繚繞和綠樹掩映的茫茫視野中,一座孤峰巍然聳立在江岸的坦原上。形象神奇,宛如天外飛來。傳說,它是人間的第一方玉璽,所以當地人稱為“玉印山”。
建筑結構巧。玉印山孤峰拔地、四壁如削。它那奇特的地勢,被建筑師巧妙地加以利用:傍巖奠基,層層收縮而上,附壁建立起上二層塔形彩樓。每一層樓閣上都開有圓形大窗,供游人觀賞長江景色。層層彩樓之間,用螺旋式樓梯上下連接,直達絕頂。游人一面賞江,一面登樓,油然產生出“一步一重天”的幻覺。
石寶寨緊聯著石寶鎮。小鎮的街道由青色的長條石鋪砌而成,古樸雅致,當地居民頗愛清潔,每日打掃,保持著石板的明潔光凈,有“衛生鎮”之譽。鎮子周圍,竹木簇擁,山花吐香,閑靜幽雅。游石寶寨前先到鎮上稍事休息一下,是滿有意思的。
從鎮上到玉印山腳,有一條林蔭覆蓋下的石階路。林蔭盡頭矗立著一個巨大的石牌坊,上書“必自卑” 三字,它取意于“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的古名言。牌坊背面,刻著“瞻之在前”四個醒目大字,它象一位風趣的導游在召喚游覽者:“莫要畏難卻步,佳景就在前面!”過了牌坊不遠,就到了玉印山腳、石寶寨下。
石寶寨由寨門、寨身和寨頂占剎三部分組成。
寨門背北向南,通高七米,磚石結構。在門樓的正中,立書著“小蓬萊”三字,橫書著“梯云直上”四字,兩側裝飾著“五龍捧圣”、“雙獅戲彩”等浮雕,流金溢彩,絢麗奪目。
進寨門,拾級而上,首先進入寨身層樓的第一層。抬頭上望,樓亭飛閣,重重疊疊十二層。這種三方四角的塔型建筑,緊依懸巖,石木相銜,榫縫十分精密,設計的巧妙,確實無與倫比。寨身通高56米,扶著樓梯層層攀登,令人有“青云直上”之感!
登上第七層樓閣,豁然明亮,原來左側開著一扇小門,門旁標著“鏈子口”三字。那是在修建層樓之前,人們將鐵鏈貫于石壁的洞穴里,作為上下攀援的“保險索”,取名“鏈子口”。而今鏈子口外,新修了石梯曲廊,直通閣樓左邊的“望江臺”。
望江臺修建在凌空橫生的石峰,三面凌空,一面連巖,臺上有圍欄。憑欄縱目,前覽大江雄姿,遠山隱隱;俯視古鎮熙熙攘攘,一派生意興隆的繁榮景象。回顧望江臺的上方,是一道石梯曲廊,與第十層樓閣相連。在此,游人可以直接從這里登上第十二層,也可以回到第七層,再從那兒順序而上,殊途同歸,最終登上十二樓。
十二樓下是寨頂,寨頂是一塊巨大的石壩,“平坦如砥”,面積約1200平方米,古剎“蘭若殿”就建筑在這塊石壩上,與層樓隔壩相望。古剎又名“紺宇宮”,宮殿的門額上,橫書著“紺宇凌霄”四個彩色大字,殿宇輝煌,燦然如新。紺宇宮分前殿、正殿、后殿,三殿緊緊相連,渾然一體。在前殿和后殿中布置有漢磚壁、女媧遺石壁、文物陳列室等。
在紺宇宮的前面和后面,還有兩處值得觀賞的地方,一處是殿前的“鴨子洞”,另一處是后殿的“流米洞”。如今,游人雖然見不到流米的奇跡,但是可以發人深思,從傳說中得到教益。
出紺宇宮后門,是石桌、石凳布置的露天休息處。這里是玉印山的制高點,海拔230米。登高遠望。遠山籠煙,近山滴翠,洪波浩淼,云帆點點,壯麗的錦繡山川,皆在視野之中。
(呂紅文)
〔民間文學〕 遠古時候,宇宙間發生過一場天崩地裂的大混亂。支立蒼天的四根大柱全部斷了,圓圓的天幕四分五裂,露出許多洞洞眼眼,天河奔瀉而下,颶風刮個不停。與此同時,拴系大地的繩子也斷了,大地陷落,再也無法把地上的萬物托載起來。天災地禍,泛濫人間,五湖四海的百姓,大難臨頭,無處逃生。
這時,化育萬物的女神——女媧娘娘,決心消天災、滅地禍,拯救百姓。她首先降伏了大龜,用它的四只巨爪抓牢了地,撐起了天。然后借來太上老君的八卦爐,親自守在爐門前,夜以繼日地冶煉五色彩石。她煉了七七四十九天,滿爐彩石,熠熠發光。她一塊一塊地取出來,將天上的洞洞眼眼補好。原來的天都是一片霧蒙蒙的灰白色,經過五色彩石修補,增添了彩云和彩霞,比原來的天美麗好看多了。
又經過了好些日子,天空全被補好了。這時候,女媧娘娘手中還多了一塊五彩石。這塊五彩石,原是擔心再出漏洞,用它來填充補漏。誰知竟然補得那么好,天衣無縫。因此,剩下的這塊五彩石反而無用,不知擱在哪里。留在八卦爐里吧,會誤了太上老君煉丹,貼在天的背后吧,又怕它把天壓出洞洞眼眼來。怎么辦?丟在海里、河里、深山里,豈不埋沒了天外奇寶!經過再三思索,女媧娘娘最后選中了忠縣這塊地方。這里地勢平坦,又是交通要道,附近無奇山,老遠一看便十分顯眼。同時,西有峨眉給它作伴,東有三峽為它增輝。下游三峽的人,必須從它身邊路過,還愁出不了名嗎?
主意拿定,女媧娘娘飛到忠縣上空,看準位置,手兒輕輕一拋,五彩石臨空而降,直插在石寶鎮背后那塊平地上。這位天外來客,四壁如削,形似玉璽,人們稱它玉印山。據說它陷進地里去的那部分,比露在地面上的這部分要長得多哩。
上一篇:詠《孝感·白兆山》詩詞散文賞析
下一篇:詠《長江三峽風景名勝區·神農溪》詩詞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