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耒《讀中興頌碑》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玉環妖血無人掃,漁陽馬厭長安草。②
潼關戰骨高于山,萬里君王蜀中老。③
金戈鐵馬從西來,郭公凜凜英雄才。④
舉旗為風偃為雨,灑掃九廟無塵埃。⑤
元功高名誰與紀?風雅不繼騷人死。⑥
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師筆下蛟龍字。⑦
天遣二子傳將來,高山十丈磨蒼崖。⑧
誰持此碑入我室,使我一見昏眸開。⑨
百年廢興增嘆慨,當時數子今安在?
君不見,荒涼浯水棄不收,
時有游人打碑賣。⑩
【注釋】 ①中興頌碑:即《大唐中興頌碑》。記平安史之亂,頌唐室中興之事。元結撰,顏真卿書。楷書二十一行,行二十字。字徑四寸五六分,自左至右。上元二年(761)撰,大歷六年(771)刻于湖南祁陽縣浯溪磨崖。文辭古雅,書風磊落奇偉,石質堅硬,歷千余年尚保存于世。②玉環:楊太真(719—756)小名,初為壽王妃,后為女道士,入宮后,得玄宗寵,封為貴妃。安史亂中,隨玄宗出奔,至馬嵬坡,被迫縊死。“漁陽”句:指安祿山反叛。漁陽,唐郡名,是范陽節度使所統轄的八郡之一。《舊唐書·安祿山傳》:“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反于范陽。” ③潼關:在今陜西潼關縣,地當秦晉豫交通要道。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安祿山叛軍擊潰潼關守軍二十萬人,直逼長安。君王:指唐玄宗,他帶領皇室,倉惶出逃四川。④郭公:指朔方節度使郭子儀,他率兵從西向北進討安祿山,收復長安、洛陽。⑤九廟:歷代帝王為進行宗法統治,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王莽之后,增設黃帝太初祖廟和帝虞始祖昭廟,共九廟,后世沿用。此以“九廟”指唐朝的祖廟。⑥元功:首功。⑦水部:查元結平生未曾在水部任職,惟卒贈禮部侍郎,疑此“水部”當作“禮部”。星斗文:形容文采燦爛。杜牧《華清宮詩》:“雷霆馳號令,星斗煥文章。”太師:指顏真卿,歷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蛟龍字:形容碑刻字體生動奇偉。⑧“天遣”句:意謂上天讓元結之文、顏真卿之字流傳久遠。⑨“誰持”句:作者讀的是此碑刻的墨本,故云。⑩浯水:指浯溪。
【譯文】 楊貴妃的血跡無人打掃,安祿山的戰馬吃飽了長安的草料。潼關之戰尸骨堆積如山,唐玄宗只好不遠萬里向蜀中出逃。一支強大的軍隊從西邊趕來,威風凜凜的郭子儀真是一位英雄將才。他舉起號旗像刮起一陣狂風,他放下將旗像下起一陣暴雨,終于保住了唐朝江山,清除了叛亂的塵埃。這樣的豐功偉績誰來記載?《詩經》和《楚辭》的傳統誰來承繼?元結胸中煥發出星斗般的文采,顏真卿筆下寫出蛟龍樣的大字。天意讓二位的文筆流傳久遠,將它摹刻在浯溪邊高高的山崖。不知誰將此碑帖送到我家,使我昏花的老眼猛然睜開。幾百年的興衰令人感慨,當年的英雄于今安在?請你看,荒涼的浯溪水邊此碑無人寶愛,倒常有游人拓碑文來賣!
【集評】 宋·周紫芝:“張文潛《中興碑詩》,可謂妙絕千古。然‘潼關戰骨高于山,萬里君王蜀中老’之句,議者猶以肅宗即位靈武,明皇即而歸自蜀,不要謂老于蜀也。雖明皇有老于劍南之語,當須說此意則可,若直謂老于蜀則不可。”(《竹坡詩話》)
宋·曾季貍:“山谷‘浯溪碑詩’有史法,古今詩人不至此也。張文潛‘浯溪詩’止是事持語言。今碑本并行,愈覺優劣易見。張詩比山谷,真小巫見大巫也。潘邠老亦有‘浯溪詩’,思致卻稍深遠,呂東萊甚喜此詩。予以為邠老詩中不敢望山谷,然當在文潛之上矣。”(《艇齋詩話》)
宋·張戒:“往在柏臺,鄭亨仲、方公美誦張文潛《中興碑》詩,戒曰:‘此弄影戲語耳。’二公駭笑,問其故,戒曰:‘郭公凜凜英雄才,金戈鐵馬從西來。舉旗為風偃為雨,灑掃九廟無塵埃。’豈非弄影戲乎?‘水部胸中星斗文,太師筆下龍蛇字’,亦小兒語耳。如魯直詩,始可言詩也。”
又:“作粗俗語仿杜子美,作破律句仿黃魯直,皆初機爾。必欲入室升堂,非得其意則不可。張文潛與黃魯直同作《中興碑》詩,然其工拙不可同年同語。魯直自以為入子美之室,若《中興碑》詩,則真可謂入子美之室矣。首云‘春風吹船入浯溪’,末云‘涷雨為洗前朝悲’。鋪敘云云,人能道之,不足為奇。”(《歲寒堂詩話》卷上)
明·瞿佑:“元次山作《大唐中興頌》,抑揚其詞以見意,磨崖顯刻于浯溪上。后來黃魯直、張文潛皆作大篇以發揚之,謂肅宗擅立,功不贖罪。繼其作者皆一律。”(《歸田詩話》卷上)
又:“磨崖中興碑,黃、張二大篇,為世傳誦,然各有誤。山谷云:‘南內凄涼誰得之?’按李輔國遷上皇居西內,非南內也。文潛云:‘玉環妖血無人掃。’按貴妃于佛堂前縊死,非濺血也。南渡后,于湖張安國一篇,世少知者。詩云:‘錦繃兒啼思塞酥,重床燎香驅群胡。黃裙錦襪無尋處,一夜驚眠搖帳柱。朔方天子神為謀,三郎歸來長慶樓。樓前拜舞作奇祟,中興之功不贖罪。日光玉潔十丈碑,蛟龍蟠拏與天齊。北望神京雙淚落。太息何人老文學?’可繼黃張之后。”(《歸田詩話》卷中)
【總案】 “安史之亂”是詠史詩的重大題材。寫作這樣的題材,既要有對史實高度概括濃縮的能力,又要有議論、有分析,顯出卓識偉見,方能扣人心弦。從集評所引述歷代詩評家的議論中,我們看到宋代寫作這一題材的四家詩作。平心而論,當以黃、張之作為優。黃詩議論風發,張詩敘事井然。二詩著眼點各有不同,黃詩重在評價肅宗的千秋功罪,張詩則意在表彰郭子儀等人的豐功偉績。后來潘邠老、張安國等人之作,實不脫山谷詩立意窠臼。若要論其優劣等第,則山谷詩當為第一,文潛詩當為第二,后繼者概在其下;黃、張二詩不相蹈襲,可以并傳;張戒、曾季貍等對張詩的評價,并非公允之詞。
上一篇:劉一止《訪石林》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王邁《讀渡江諸將傳》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