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衣曲》言情贈友詩歌
初罷清砧響,還勞素腕舒①。
殘燈金粟尺②,遠道玉關(guān)書。
白纻縫仍澀③,紅綿怨有余④。
流黃明月路⑤,何處逐輕車⑥?
詩一開篇就刻畫出一位辛苦的思婦形象: 剛剛把衣料搗好,那清砧之聲才停下,她又開始下一步的勞作了。“初”、“還”既見時間接得緊,同樣也見出人物內(nèi)心的焦急。
三、四兩句只現(xiàn)出幾種事物而不交待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跳躍性很大。但唯其如此,詩句的蘊涵才豐富。“殘燈”,點出時間; “遠道”,展開空間。“金粟尺”,令人想象到眼前縫制寒衣的思婦; “玉關(guān)書”,暗連遠方的征人。既述眼前之事,又關(guān)心中之情。而“殘燈”、“尺”、“書”同處一室之內(nèi),“遠道”、“玉關(guān)”遙及萬里之外; “初罷”、“還勞”的操作緊張而熱烈,尺書殘燈的氛圍寂靜而清冷,時空轉(zhuǎn)換,咫尺千里,勞作殷勤,思念彌切——這些,詩句都未予明說,但通過深夜縫裁的場面卻含蓄地傳達了出來: 一盞殘燈忽明忽暗,照著思婦手拿金粟尺量布裁衣的身影。夜,深沉靜寂,只有那封從遙遠的玉門關(guān)外寄來的書信相伴著她在案頭。“玉關(guān)書”想是與思婦連夜裁衣有關(guān),但我們似也可這樣理解: 這封書信是思婦寫給玉門關(guān)外征人的,準備和寒衣一同寄出。衣雖未成,信先寫好,也足見其情早已凝結(jié)于征衣之中。
“白纻縫仍澀,紅綿怨有余”,白纻,是思婦剛才搗裁之物,紅綿是作衣絮用的。澀,滯澀,不流利。兩句是說: 縫著縫著,她的動作不禁慢了下來,她的思緒竟像這絲綿一樣多而且亂啊。“澀”,或者是指白纻粗糙不易縫制,或者是指思婦勞累過久,動作艱難,但都不能離開思婦的感情心緒做孤立的理解,動作緩慢可能是因為她思慮太多,心中的煩怨難以排遣造成的。這種女性的煩怨在古典詩歌中,特別是樂府民歌中很常見,丈夫久戍不歸,凄清的環(huán)境,孤寂的處境,都是所怨對象。
到“紅綿怨有余”時,衣服大概已經(jīng)做好。李白有詩“裁縫寄遠道,幾日到臨洮” ( 《子夜吳歌四首》 之四) ,我們也可以想象出此時思婦看著做好的征衣,看著案頭的書信,只能又默默地嘆息: 她想把這征衣立即交到征入手里,卻不知道征人所在部隊在哪兒。這時,一輪明月從窗外照進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她不由得漫步踱到室外。凄清的月光灑在冰冷的小路上,其中就有她送走征人的足跡,可如今叫她怎樣去把征人追尋?玉門關(guān)路途遙遠,何況部隊又是經(jīng)常轉(zhuǎn)移的。通常,新衣做好,總要叫人試一試是否合身,這位多情的思婦在緊張艱難的勞作之余,卻想到她無法親自去找出征的丈夫,當(dāng)然也無法親見新衣著身后的情景。這是何等的遺憾和失望! 流黃,指黃色。黃色給人的光感雖柔和有時卻未免迷離、凄淡,這恰如此時思婦的心神,思婦的目光。以“流黃” 狀“明月”,帶有視覺變形的意味,這變形源于人物內(nèi)心失望、憂郁的感受。
這首詩格調(diào)古樸淡雅,自然清新,帶有樂府民歌的風(fēng)味。其中,“清砧”、素腕,夜深人靜的環(huán)境氣氛,變化復(fù)雜的人物心理,眼前燈火的昏暗,天空秋月的迷離,以及遠道而遙接玉關(guān)的背景,共同組合成一個聲色紛呈、時空交錯的立體的抒情境界。它雖是律詩而又有古詩的風(fēng)味; 雖古樸,卻又蘊含豐富的情感內(nèi)容,可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沈德潛曾說它“可入升庵五言律祖”。(《清詩別裁》 )
注釋
①還: 音xuan,同“旋”字,隨即。②金粟尺: 尺上嵌有用以標志長度的金屬顆粒,其狀如粟,故稱“金粟尺”。③纻:纻麻,這里指用纻麻織成的一種粗布。④綿: 絲綿。⑤流黃:這里是“黃色”的意思。沈佺期詩: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⑥輕車:漢代李蔡因功授封輕車將軍,后用以指軍中有聲威的主將,這里代指“輕車將軍”所在的部隊。或以為輕車是古代的一種輕捷便于馳騁的戰(zhàn)車,代指駕輕車作戰(zhàn)的士兵,也可。
上一篇:《行香子》詩文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裁衣曲》詩文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