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容·森林在成長》中外哲理詩賞析
那些樹
原先各自在一小塊土地
艱難地生長
每小塊土地
分別經歷過炎陽的烤炙
暴雨的沖涮
當閃電劃過長空
那些樹各自孤零地戰栗
對著漠然的穹蒼
許多小塊的土地
有一天忽然接壤
連接起來的大片土地
鋪滿了新鮮陽光
人們忽然發現
一座新的森林
枝葉多么茂盛
顏色綠得發藍
是多情的土地
為它提供了額外的營養
還是無情的日曬雨淋
使它在磨礪中
日益頑強
還有風
有時輕輕愛撫
有時赫然震怒
風過處
塵沙障蔽住
明亮的太陽
但樹在成長
森林,在成長
在北方,或者在南方,在祖先留給我們的這塊土地上,大片大片的森林郁郁蔥蔥;在陽光下,在風中,每一顆樹都挺直了軀干,不斷壯大著自我,一望無際的濃綠覆蓋著遼闊的山川,樹在成長,森林在成長……
這首詩的題目本身就是一個充滿了勃勃生機的意象,而詩中包涵的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又給人以啟迪。
第一小節中,樹是一個一個的弱小而無助的生命,它們在嚴酷已極的自然條件下,“艱難地生長著。”“炎陽的烤炙”、“暴雨的沖涮”下,“漠然的穹蒼”似乎根本無視這些弱小的生命個體的存在,一任它們各自孤零地戰栗,生生死死都那么可悲、可憐,就連養育它們的土地也愛莫能助。
但是,在詩人的想象中,奇跡終于發生了。
“許多小塊的土地/有一天忽然接壤/連接起來的大片土地/鋪滿了新鮮陽光。”這和第一節中所描繪的情景多么不同!樹們終于能夠紛紛告別孤苦零丁,在陽光下比肩攜手,歡聚一堂。
樹告別的不僅僅是孤獨,迎接的,也不僅僅是自己的伙伴;它們告別的是病態的環境和沉重的壓抑,迎接的是嶄新的命運和生命力所放射出的燦爛和輝煌;在陽光下,它們自由自在地生長著, “枝葉多么茂盛,顏色綠得發藍。”當然,詩中所描繪的并不是樹的世外桃源,舊有的磨難并沒有因了土地的接壤和樹的聚首而銷聲匿跡。依然有“日曬雨淋”,有赫然震怒的風,有遮天蔽日的塵沙,但是,它們已不再戰栗,不再驚恐不安了。作為一個整體,森林是無所畏懼的:每一棵樹都“在靡礪中日益頑強”起來。它們把根深深地插入“多情的土地”,吮吸著泥土“為它們提供”的“額外的營養”,同時又把綠色的手臂盡力地伸向空中,去承受“新鮮的陽光”。無數的根和無數的枝干就這樣不可遏止地延伸著,生長著,進入生命中最輝煌的時期。“樹在成長,森林在成長……”
“詩無達詁”,我們很難確切地說這首詩的主題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它就象一面多棱鏡,在陽光下閃射著多變化的光采。從時代背景來看, 《森林在成長》作于1981年,當時中國在經過了長期的動蕩之后,又開始重上軌道,飽經憂患的詩人對未來正充滿了希望。在《陳敬容選集》中,與此詩相臨的另一首是同年5月所作的《致革新者》,詩的開頭和結尾是這樣的:“綠得最豐滿的,是雨后的樹林/初霽的天空晶盈,誰能不愛/沒有風風雨雨,怎顯出爽朗新晴?/明麗的陽春展現的是寒冬貯備的色彩/……當黑夜撤盡了迷霧,節節敗退……/沖破它,朝霞又輝耀奪目的光采。”如果詩人是把“土地”比作人民,“許多小塊的土地/有一天忽然接壤”寫的是中國人民告別一盤散沙似的狀態,在改革開放的旗幟下凝成一股偉大的力量,那么,森林便是指在人民懷抱中成長起來的改革者,這樣,不僅“多情的土地/為它提供了額外的營養”有了最好的解釋,而且風“有時輕輕愛撫/有時赫然震怒”也恰如其份地描繪出了當時的社會政治形勢。雖然改革的路上還有這樣那樣的艱難險阻,但時代畢竟要前進,樹一定要成長,森林也一定要成長。詩人所歌唱著的,肯定是一首對改革者的頌歌。
上一篇:《胡適·夢與詩》中外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聞一多·死水》中外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