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民歌·西洲曲》原文與賞析
憶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單衫杏子紅,雙鬢鴉雛色。西洲在何處?兩槳橋頭渡。日暮伯勞飛,風吹烏桕樹。樹下即門前,門中露翠鈿。開門郎不至,出門采紅蓮。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鴻飛滿西洲,望郎上青樓。樓高望不見,盡日欄桿頭。欄桿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海水夢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
這首民歌收集在《樂府詩集·雜曲歌辭》中,主要寫一個女子對所愛之人的思念之情。通篇寫的是離情別緒:從與情人相會之地,折梅贈人,伯勞鳥鳴叫,觸景生情,無不沉浸在回憶、想念、盼望和等待之中。最后,她幻想能在夢中重現當年在西洲與情人歡會的景象,情意綿綿,耐人尋味。
西洲,為詩中女子與情人相會的地方,其確鑿地址不詳。據唐溫庭筠《西洲曲》“西洲風色好,遙見武昌樓”的詩句推測,可能是武昌附近的一個地名。
詩一開始,便將一幅少女折梅贈人的畫面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她徘徊在梅樹之下,手里拿著折下的梅枝,想到與情人在此處相聚的幸福時刻,沉浸在無比的快樂和甜蜜之中。接著,點出少女的儀容。她身著杏子紅的單衫,一頭鴉雛色的秀發,在梅花的映襯下,亭亭玉立,十分動人。她住在江南,而情郎住在江北,他們離得并不算遠,只有兩槳的距離。但自那次相會后,再也沒有見面。是什么原因沒有見面?詩中并未交代,但這次相會卻給姑娘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使她終生難忘。
接下來,便是少女同情郎那段難分難舍的相會的回憶:仲夏季節,日暮時分,單棲的伯勞鳥落在少女門前的烏桕樹上,她頓生凄涼、孤寂之感,不由思念起情郎。她仿佛聽到了情郎的腳步聲,便迫不及待地開門遠望,以致“門中露翠鈿”。但是,“開門郎不至”,這對思念極深的姑娘來說,不能不算是個小小的打擊。下面詩中用“采蓮”、“蓮子”等雙關語來表示姑娘對愛情的追求。這段關于對采蓮生動細致的刻畫,委婉、巧妙地揭示出女主人公愛蓮實愛郎,見蓮如見郎的內心世界。
“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以下十句,進一步表現了姑娘對情郎的思念。憶郎郎不至,只有讓飛鴻捎去愛情的信息;平地望不到,又 “望郎上青樓”,而結果雖望穿秋水,仍然是“鴻飛滿西洲”。她癡情地終日徘徊在青樓之上,把欄桿倚遍,盼望情人歸來。但是,目力所及,天際高遠,秋夜像大海,水天相接,浩渺無邊,綠波搖蕩,一片清空,哪里又有情郎的影子?
最后四句寫男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化作海水似的悠悠夢境。女主人公從自己的相思聯想到情郎對自己的相思; 由 “我”之愁,想到 “他”之愁,越是思得深、愛得切,就越盼望見到情郎,但是這種企盼又是無望的,那么,只能祈請“南風”幫忙,把夢吹到西洲,與情郎夢中相會。這個奇妙的結尾將姑娘的癡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余味無窮。
這首民歌在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極好地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詩中的景物,有著江南水鄉鮮明的地域特色,而這些景物的描寫,又是為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抒發服務的。寫荷塘、蓮花,是為了寫采蓮之人;寫女主人公的 “單衫”、“雙鬢”、“翠鈿”、“垂手”等,也是讓人想象出女主人公的美貌。而這一切,都是緊緊圍繞著女主人公對情郎的愛戀和追求而進行的。此外,詩句音節整齊,韻律和諧,格調清新,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此詩是 “吳歌”、“西曲”發展到成熟階段的代表作。
上一篇:《先秦民歌·褰裳》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宋代民歌·雨中花·踏莎行》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