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居實《李伯時畫黃知命騎驢圖為賦長歌》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長安城頭烏欲棲,長安道上行人稀。
浮云卷盡暮天碧,但有明月流清輝。
君獨騎驢向何處?頭上倒著白接翯。②
長吟搔首望明月,不學山翁醉似泥。③
到得城中燈火鬧,小兒拍手攔街笑。
道旁觀者那得知,相逢疑是商山皓。④
龍眠居士畫無比,搖毫弄筆長風起。
酒酣閉目望窮途,紙上軒昂無乃似。
君不學長安游俠夸年少,臂鷹挾彈章臺道。⑤
君不能提攜長劍取靈武,指揮猛士驅貔虎。⑥
胡為腳踏梁宋塵,終日飄飄無定所。⑦
武陵桃源春欲暮,白水青山起煙霧。⑧
竹杖芒鞵歸去來,頭巾好掛三花樹。⑨
【注釋】 ①李伯時(1049—1106),北宋畫家。名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舒城(今屬安徽)人。初以畫馬得名,后從事佛道宗教畫和人物故事畫。存世作品有《五馬圖》、《臨韋偃放牧圖》等。黃知命:名叔達,黃庭堅弟。黃知命騎驢圖:《王直方詩話》載:“雙井黃知命,初自江南來,與彭城陳履常俱謁法云禪師于城南。夜歸,過龍眠李伯時。知命衣白衫,騎驢,緣道搖頭而歌;履常負杖挾囊于后,一市大驚,以為異人。伯時因畫為圖,惇夫作長歌云云。惇夫時年未二十也。” ②接翯:帽名。《世說新語·任誕》:“山季倫(簡)為荊州,時出酣暢,人為之歌曰:‘山公時一醉,逕造高陽池。日暮倒載歸,酩酊無所知。復能乘駿馬,倒著白接翯。’”③山翁:即指山簡。④商山皓:即商山四皓,漢初商山四個隱士,名東園公、倚里季、夏黃公、角里先生。四人須眉皆白,故稱四皓。⑤章臺:漢長安章臺下街名,舊時用為妓院所在地的代稱。⑥取(qu驅):通趣,即趨,快走。靈武:郡名。唐安史之亂時朔方留后杜鴻漸等迎太子李亨即位于此,并以此為根據地,恢復唐朝的統治。貔(pi皮):古籍中的一種猛獸。貔虎,比喻勇猛的軍士。⑦梁宋:指今河南商丘、開封一帶。此指北宋都城汴京開封。⑧桃源:即桃花源。晉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謂秦時避亂者的后裔居于此間,后世用來指避世隱居的地方。⑨鞵:同“鞋”。芒鞋,即草鞋。陳師道《絕句四首》:“芒鞋竹杖最關身。”竹杖草鞋為隱居者的象征。三花樹,又名槃多、貝多、思惟樹。一年開花三次,故名。李白詩:“去時應過嵩少間,相思為折三花樹。”
【譯文】 長安城頭啊,烏鴉正在那兒棲息;長安道上啊,行人稀少十分靜寂。天上的浮云已經卷走,但見暮天一片蒼碧,只有晶瑩的月亮散發著清幽的光輝。您一個人騎著毛驢要到何處去呢?頭上還倒戴著“白接翯”這種帽子。您唱著長歌,搔著頭,望著天上的明月,卻并不像山簡那樣喝醉了酒便爛醉如泥。當您走進城中,夜晚的燈火正通明,小孩子們看到你這種樣子都攔在街上拍手大笑。道路旁的觀眾哪里知道,見到您,他們還以為是見到了商山四皓。啊,龍眠居士李伯時的這幅畫真是獨一無二,他揮動著畫筆就像長風吹拂一樣。喝醉了酒閉著眼睛似乎是向極遠處張望,那紙上的畫像器宇軒昂和真人是何其相像!啊,您不學長安街上的游俠少年,趁著年輕,臂挽獵鷹,手挾飛彈,奔走在煙花巷道;您不能手提長劍急步走向靈武,指揮勇猛如虎的將士,建功立業輔佐王朝。為什么整天在梁宋一帶來來往往,終日里東奔西跑沒有一定的去處?瞧,武陵的桃花源里,春天將要過去,白水青山之間煙霧繚繞。拄著竹杖,穿著草鞋,回去隱居吧,把您那頭巾,掛在三花樹梢。
【總案】 這是一首寫在名家人物畫上的歌行體題畫詩。要寫出名家畫的傳神之處,確是十分不易的。本詩的前半段十二句將畫上的人物作了一番描述,這時人們已分不清這是在歌詠人物呢還是在贊美畫。中間四句插入對畫家和畫的贊揚,使讀者清醒過來,了解詩人的用意。最后一部分又拋棄畫的本身而對畫中人物提出希望。詩與畫若即若離,似合又分,造成一種恍惚迷離的境界,這樣更能突出畫的傳神。因為詩的題畫,更使人領略到畫家已維妙維肖地將人物的性格表現在畫面上,而不是一般的“形似”了。這就是題畫詩的作用。
上一篇:歐陽修《暮春有感》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宋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