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
虛室夜生白,千巖靜天光①。
嵯峨泬寥極②,視聽咸茫茫③。
逸士臥敝廬④,枯禪老是鄉⑤。
寧知天地閉⑥,肝膈森清涼⑦。
愛此萬法俱⑧,了無一丘當⑨。
所懷竟云何?非圣焉知狂⑩!
【注釋】
①天光:天空的白光。②嵯(cuo)峨(e):山高峻貌。泬(xue)寥:曠蕩虛靜。③視聽:所見所聞。《莊子·在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④敝廬:簡陋破舊的茅舍。⑤枯禪:佛家語,指僧人靜坐參禪。老:終老。⑥天地閉:《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后因以指冬天。⑦肝膈:原指山的峰壑,這里指內心。森:陰冷。⑧萬法:佛家語,《維摩詰所說經》:“萬法即真如,由不變故;真如是萬法,由隨緣故。”意謂永恒常在,不生不滅的一種實體、實性。詩中用以指混沌一體,無虛無實的雪景。⑨了:一點。當:同“擋”,遮擋。⑩“非圣”句:語出《尚書·多方》:“惟狂克念作圣,惟圣罔念作狂。”
【評說】
本詩選自沈曾植《海日樓詩》卷一。
沈曾植(1850—1922),近代詩人。字子培,號乙庵,晚號寐叟。浙江嘉興人。光緒六年(1880)進士,官至安徽布政使,護理安徽巡撫。清亡后為遺老,寓居上海。有《海日樓詩》。曾植早年即與袁昶齊名,為晚清同光體代表作家。其詩學謝靈運、韓愈、孟郊、李商隱、黃庭堅諸家,繼承其鄉朱竹垞、錢載的“秀水派”傳統,艱深奇奧,力避平庸,尤喜用佛典、僻典,頗難讀懂。但也有于“聱牙鉤棘中,時復清言見骨,訴真宰,泣精靈”(陳衍《沈乙庵詩序》)的作品。內容方面,早期有反映戊戌變法、主張富國強兵、悼念變法犧牲者的作品,有積極意義。清亡后,有不少復辟思想的作品。
此詩作于光緒十六年十二月,為題畫贈丹徒丁立鈞(畫為丁氏所藏)之作。據沈曾植《恪守廬日記》謂,此是“擬東坡《題王晉卿著色山水》詩,超超玄著,固非常人胸臆所有。”詩作描繪了唐子畏(即明代著名書畫家唐寅,字伯虎,一字子畏)《雪景圖》中空廓清幽的意境,在描述中,詩人更是憑借高超的用典技巧,寄托了淡泊寡欲、超脫凡塵的志趣。
“虛室”二句,實寫畫中雪景。漫天飛雪,覆蓋著整個大地,皚皚的白雪在月光的照射下,熠熠閃亮,直把屋內也照得通亮,千巖幽壑之中也愈顯清幽。在這一描繪中,詩人巧用《莊子·人間世》中的一則典故:“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陸德明釋文:“崔云:‘白者,白光所照也。’司馬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虛,則純白獨生也。’”后人常以“虛室生白”指澄澈明亮的境界,詩人便借以巧妙地表達了自己明徹的心境。正是帶著這樣的心境,因而看到畫面高峻的山脈,遂產生曠蕩虛靜的感覺,此乃《莊子》所謂“無視無聽,抱神以靜”。
當詩人看到畫中逸士閑臥敝廬,靜坐參禪,終老山間時,內心深處歸隱的志趣,不禁更為強烈,也更為堅定。“天地閉”,用《禮記》的典故,是乃綰合畫面,點明冬天。除此而外,更有深意,這兒詩人又兼用了《周易·坤文言》之典:“天地閉,賢人隱”,寄托了自己歸隱山林的理想,因而內心也隨之充滿了森冷清涼的爽悅之情。
最后四句,總結全詩,直抒胸臆。面對眼前混沌一片,浩浩渺渺,無虛無實的雪景,只見一片潔凈,并無一丘阻隔視野,展卷遐思,心曠神怡。“所懷竟云何?非圣焉知狂!”緊承上句,以一問一答的設問形式,運用上古典故,一吐內心深處的心曲:不是無事不通的圣明之士,又怎么能了解這狂放不羈者所獲得的境界是什么呢?這里的“狂人”,既是畫中人,更是作者自指!
上一篇:《題《復州裂本蘭亭》卷》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子瞻枯木》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