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云;
倉黃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蘇軾從汴京去杭州就任通判,經過濠州定遠縣(今安徽定遠縣),看到了項羽的愛妾虞姬的墳墓,他想到了楚漢相爭,想到了項羽的孤立與失敗,想到了虞姬的楚帳飲劍,想到了鄭榮的固忠,想到了劉邦的用人政策,于是寫下這首寄有深沉感慨《虞姬墓》。
虞姬是楚霸王項羽身邊的愛妾,在項羽南征北戰爭雄天下時,她追隨項羽,未離左右。當楚漢相爭的后期(漢高祖劉邦五年、公元前202年),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包圍在垓下(今安徽靈壁縣東南),聞四面楚歌,項羽以為是楚地早被漢軍所占,楚人多已歸順了劉邦,大驚曰: “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夜中驚起飲酒,虞姬伴飲,項羽悲歌慷慨,作詩為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項羽常騎的駿馬名)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反復歌唱,虞姬也作詩為歌,拭淚唱和: “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她為了減輕項羽的拖累,也為了免得兵敗后被漢軍俘虜,在悲歌之后毅然地自殺身死。蘇軾的“帳下佳人拭淚痕”,寫的就是這一情形。
虞姬自殺楚帳事,被后世人概括為“霸王別姬”四個字,并由此生出許多感慨,中心之點是:象項羽這樣的推恩足以保四海的英雄,為什么最后失敗得那么慘?以致身敗名裂,甚至不能保全妻子?司馬遷的回答是: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 (《史記·項羽本紀》)這是說出了許多道理的,糾正了項羽自認為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的認識。但“師古”就能不失敗嗎?也不一定。其實項羽的滅亡原因很多,如他居功自傲,不能容人,燒殺過甚,不得民心,等等,以致最后全軍覆沒,自刎烏江,成了一個連自己的頭和妻子的命都不能保護的可憐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人物。他的力氣并未全得正用,他給后人留下的教訓太多了, “帳下佳人拭淚痕”,以及埋在定遠的虞姬墓,這些具體的事物對象,正是在告誡著后世人,不能走上這條道路。蘇軾以同情虞姬的筆調寫了佳人的幽恨。
詩的第二句寫了垓下被圍中的項羽。 “門前壯士氣如云”,這里有項羽在重重敵軍包圍中的英雄氣度,自然也包括緊隨麾下八百壯士的忠誠勇敢精神,他們真可以說是“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沖而南斗平;暗嗚則山岳崩頹,叱咤則風云變色”。 “氣如云”三字寫盡了楚軍的有勇有勢,蘇軾對此也充滿了贊佩與同情。但即使如此,他在筆法上還是把虞姬的拭淚飲劍與這“壯士氣如云”加以對比描寫,使人們從這兩幅畫面中看到一種不能不深思的生活矛盾:豪雄志氣可以化為云霓的壯士,為什么不能保護住一個帳下的女子?這個壯士,起兵八載,身經七十余戰, “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而此日卻身家都不能自保了。這是詩中的悲劇感,這里也寓有詩人的遺憾。一首絕句包容有限,無法寫出歷史悲劇的完全評價,但對比中的事實邏輯卻昭示于人,壯氣如云并不是歷史成敗的關鍵之處,如不與合乎歷史進程的謀略相佐,它不過是悲劇情節上的一個花環,只能讓人徒增感嘆。蘇軾在《留侯論》中說項羽失敗的原因在于“不能忍”,而“輕用其鋒”,這正是說出“氣如云”的后面也蘊有失敗的危機。
最后兩句詩: “倉黃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所含的情緒就更為復雜了。
這里有對虞姬忠貞的贊嘆。垓下之圍,危機四伏,但是形勢倉黃可以使趨炎附勢者叛離而去,最后檢驗出忠貞不二者果有幾人。虞姬看到項羽大勢已去,她并沒有另謀出路,而是為項羽而死。對于這件事,曹雪芹在《紅樓夢》第六十四回中,以林黛玉《五美吟》的詩作,作了肯定性的評價: “腸斷烏啼(烏騅馬叫)夜嘯風,虞姬幽恨對重瞳(傳說項羽有兩個瞳仁);黥彭(黥布和彭越原為項羽將領,他們投降劉邦以后皆因忤反于劉邦被誅)甘受他年醢(音“海”,受醢為被殺),飲劍何如楚帳中?”這里對這位古史中的奇女子的終身遭際,表現了歆羨悲嘆的情致。蘇軾的思想感情與此大體相同,不過他把虞姬與鄭榮聯系在一起,作為項羽結局的余波,更能顯出霸王的孤立。
這里有對鄭榮的肯定,也有對于劉邦的諷喻。虞姬死在項羽突圍前,江東的八千子弟全部死于戰場,其他的部將舊臣在垓下突圍的前后,或死或降,也盡無存,只有一個舊臣鄭榮,被劉邦俘虜之后不肯降漢,成為項羽身邊僅存的一個忠實追隨者,與虞姬一生一死,皆照以肝膽。原來劉邦在得到項羽的一班舊臣僚以后,為了考驗他們對舊主的觀念,把他們的名字一律改為“籍”,以此試驗他們對項籍是不是還有君臣觀念,如果沒有了,他們就會不避諱地接受這個“籍”字。結果只有一個鄭榮不肯受賜改名為“鄭籍”。鄭榮終因忠于項籍而被逐。劉邦的這種帶有人格污辱性質的賜名法,雖然不少人接受了,但并不是一項好的歷史經驗,蘇軾稱贊鄭榮堅拒不受,也有對于劉邦的批評之意。
這首詩以歷史人物的遺跡抒情,把復雜的歷史消化在四句詩中,詩意跳躍性雖然很大,然而卻不顯得雜錯;寫了史實,卻又寓有感慨,這使這首絕句詩的容納量大為增加,不僅是他自己《濠州七絕》中的出類之作,在他全部七絕中也是優異之作。
上一篇:蘇軾《水調歌頭》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