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過舊宅》原文與賞析
李世民
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
園荒一徑新,苔古半階斜。
前池消舊水,昔樹發(fā)今花。
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在文治武功方面,堪稱天縱神武的一代英主。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領(lǐng)域,則是一個鼓吹風雅,勇于探索,并取得較大成就的作者。李世民不少詩即事詠懷,寫景抒情,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和創(chuàng)作個性,《過舊宅二首》就是這樣的一組好詩,這里選的是其中第一首。從詩中情景推斷,這次“過舊宅”當是李世民即位后于貞觀六年(632)巡幸其出生地“武功之別館” (參見《舊唐書·太宗紀上》及《新唐書·禮樂志》)。
首聯(lián)“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不僅扣住題目——“過舊宅”,而且暗示帝王身份。“翠輦”和“鳴笳”,都是君主外出巡幸時的車馬儀仗。新豐是漢置縣名,劉邦稱帝后,太公思歸故里,劉邦仿老家豐地街巷另筑一城于關(guān)中,并遷故舊居之,以娛太公,后改名為新豐,其地在今陜西臨潼東北。譙邑,秦置縣,為魏皇室本貫所在地;李淵早年仕隋時曾任譙州刺史,其地在今安徽毫縣。這里不但以“新豐”、“譙邑”,借代自己駐蹕的武功舊宅,而且隱含君王榮歸故里之意。李世民在其他幾首創(chuàng)作于武功的詩中一再寫到: “壽丘惟舊跡,豐邑乃前基”;“共樂還鄉(xiāng)宴,歡比大風詩” (《幸武功慶善宮》); “列筵歡故老,高宴聚新豐” (《重幸武功》)。“衣錦還鄉(xiāng)”思想,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出來,和劉邦作《大風歌》情事相同。
中間兩聯(lián)純寫舊宅眼前景,卻很別致。三、四句“園荒一徑新,苔古半階斜”,上句的“園荒”,說明主人長年不住; “徑新”,說明帝王舊宅畢竟不同普通官僚地主的廢宅,它平時有人守護整葺。下句則由“園荒”引出“苔古”,由“徑新”引出“階斜”。路邊階下布滿陳年斑駁的蒼苔,花木叢中隱約露出半截斜階。給人以寧靜、幽雅而閑適的藝術(shù)美感。“前池消舊水,昔樹發(fā)今花”;奇峰突起,以神來之筆寫出自然界欣欣向榮、生機盎然的景觀,前池的水不斷流注更新,過去種植的樹木年復一年鮮花怒放,詩人似乎從自然界萬物更新中,獲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哲理啟示!
末聯(lián)“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一線貫注,結(jié)得遒健有力,它既總結(jié)全詩,神完意足; 又照應(yīng)首聯(lián),突出題旨。這一聯(lián)和作者《題河中底逍遙樓》斷句“昔乘匹馬去,今驅(qū)萬乘來” 以其宏偉氣魄,豪邁情懷,為詩論家所贊嘆激賞,評為與漢高祖劉邦“風起云揚之歌同其雄盼,自是帝王氣象方侔” (胡震亨《唐音癸簽·卷五評匯一》)。
《過舊宅》是李世民代表作之一,它的成功得力于堅實的生活基礎(chǔ)。史載李世民于隋開皇十八年(698)冬出生于“武功別館”,十八歲隨父李淵起兵太原,南征北戰(zhàn),次第削平群雄割據(jù),統(tǒng)一全國,建立我國歷史上聲威遠播的唐王朝。李世民即位后,于貞觀六年(632)三十五歲時重臨武功舊宅,衣錦榮歸,回顧往事,歷歷在目,記憶猶新,撫今追昔,感慨殊深,從而以“萬機之暇,游息藝文” (《帝京篇序》)的封建令主身份,創(chuàng)作下這組詩。基調(diào)昂揚奮發(fā),風格雄渾豪邁,最能反映李世民同類題材詩作的藝術(shù)特色。全詩四聯(lián)八句,通首對仗,中間兩聯(lián),偶對工致;尾聯(lián)一氣流走,啟發(fā)無限豪情。雖還不是一首嚴格的五律,但卻已展現(xiàn)出初唐律詩萌芽狀態(tài)中的某些特征。
上一篇:《王維·過劉司直赴安西》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陳子昂·送別崔著作東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