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潼關詩(二首)》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其 一
日照潼關四扇開①,我曾策馬過城崖②。
蝦夷蟄伏風陵渡③,虎帳縱橫烽火臺④。
文武衣冠多穴處⑤,漁樵廬舍徙河埃⑥。
勞勞吾黨二三子⑦,日巡關隘有幾回⑧。
[注釋]
①四扇: 指四扇城門。參見前韓愈《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賈》注②。此句直接采用韓愈《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賈》詩的現(xiàn)成句子。
②城崖: 城邊。
③蝦夷: 比喻指日寇。蟄伏,隱藏。風陵渡: 地名,系山西省通往潼關的渡口。
④虎帳: 指抗日部隊的軍營。
⑤衣冠:縉紳,借指政府官員。多穴處: 穴,洞: 當時潼關縣政府機關駐在禁溝,多在窯洞里辦公。
⑥漁樵廬舍: 指漁民和樵夫的茅屋草舍。徙河埃,徒:遷移。河埃:河邊。指漁民和樵夫都從河邊遷移走了。
⑦勞勞: 奔波,操勞,辛苦的樣子。吾黨,指潼關國民黨縣黨部。二三子:指潼關的政府官員。
⑧關隘:關口要隘。
【題解】
抗日戰(zhàn)爭期間,國民黨潼關縣黨部書記長趙國鼎前往重慶受訓,適逢李莊之父李曠松在戰(zhàn)干團擔任教官。趙國鼎受訓期滿,即將返回潼關時請李曠松給他寫字留念,李曠松即提筆給他在四扇條幅上寫了這兩首詩。這兩首詩曾在潼關一帶文人中廣為流傳。此組詩選自 《潼關文史資料》第五輯,此詩為兩首中的第一首。
【簡析】
這首詩從自己曾到過潼關寫起,然后寫日寇窺視潼關伺機攻占,潼關軍民同仇敵愾,嚴防死守,奮力抗日,對抗日前線的軍政官員寄予厚望,希望他們做好潼關的抗日防務。
其 二
漫說河陽滿縣花①,此時應使種桑麻②。
鄰封聞有人相食③,道饉輒聞鬼自嘩④。
小子何能控百雉⑤,老夫懸慮滯三巴⑥。
愿君拾取投河壁⑦,相與鳴珂斬豕蛇⑧。
[注釋]
①漫說: 都說。滿縣花: 潼關古稱桃林塞,相傳原遍地桃花盛開。庾信《春賦》有 “宜春苑中春已歸,披香殿里作春衣。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河陽一縣并是花,金谷從來滿園樹” 句。
②應使: 應該讓。種桑麻:指從事農業(yè)勞動。
③鄰封:鄰縣,此處指閿鄉(xiāng)縣。
④道饉: 遭了年饉的道路上。輒聞: 動輒聽到。鬼自嘩,餓鬼自相喧鬧嚎叫。
⑤小子:指其兒子潼關縣長李莊。百雉:比喻潼關城的高大。長三丈高一丈為雉,雉又指城垛。控百雉:指鎮(zhèn)守潼關。
⑥老夫: 作者自謂。懸慮:擔心,憂慮。滯: 逗留。三巴:地名,古稱巴郡、巴東、巴西為三巴。此泛指四川。
⑦君: 指趙國鼎。投河壁: 掉到水中的城墻,這里泛指處于抗日前線的潼關。
⑧相與:和他(指李莊)一起。鳴珂:馬以玉為飾,行則作響,謂之鳴珂。此處指戰(zhàn)馬或好馬。豕:豬。豕蛇: 比喻日寇。
【題解】
此詩為兩首中的第二首。
【簡析】
這首詩首聯(lián)從春天潼關應該開始春耕起筆,頷聯(lián)接著寫潼關鄰縣災荒后百姓的苦難生活,頸聯(lián)流露出對兒子潼關縣長李莊肩負潼關抗日防務和政務重任的擔憂,尾聯(lián)希望趙國鼎能同兒子李莊等一起做好潼關的抗日防務和政務,抵御日寇的進攻,消滅日寇侵略者。詩歌情真意切,充滿愛國愛民思想,抒寫自然貼切流暢,感人至深。
上一篇:《題潼關樓》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下一篇:《風陵渡河抵潼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