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柳開
鳴骹直上一千尺, 天靜無風(fēng)聲更干。
碧眼胡兒三百騎, 盡提金勒向云看。
這首詩寫的是邊塞見聞。作品雖未直接展現(xiàn)宋軍迎敵的刀光劍影、生死搏斗的場面,但卻借助射向天空的一支響箭和來犯胡騎為箭聲所驚的情態(tài)的刻劃,以實寫虛,反襯出戍邊戰(zhàn)士的英勇無畏,給人以生動的感受。
“鳴骹直上一千尺,天靜無風(fēng)聲更干。”前寫視覺,后寫聽覺。“冒頓乃作鳴鏑。”(《漢書·匈奴傳上》)“媯州工貢骹矣。”(《新唐書·地理志三》)這是邊塞敵我雙方常用兵器。詩以富于動感和音響的“鳴骹”開篇,先造成聲先箭而到的效果和臨戰(zhàn)的氣氛。“直上”二字,既以“上”的射向顯示對方意欲侵犯,我方放箭示警的緊張態(tài)勢,又寫出鳴骹風(fēng)馳電掣,騰空疾飛的射速。首句起勢突兀,雖略去胡騎窺境犯邊,戍卒搭箭彎弓的過程,但從響箭離弓,直飛云空之勢,可以推見弓手的非凡射技。“一千尺”則在展示射程之高的同時,為由所見轉(zhuǎn)寫所聞過渡。
次句先寫環(huán)境背景,再寫音響,前伏后墊,互為因果。“天靜無風(fēng)”當(dāng)是晴朗干燥天氣,與“大漠風(fēng)塵日色昏”(王昌齡《從軍行》)的景象迥然相異。“干”本是與濕相對的狀物詞,此處用來形容箭聲,一字傳神,不同凡響。著一“更”字,一則點明鳴骹升空為沙場常見景況,一則突出其聲較之平常愈加尖厲、響亮。
塞外邊地,晴天萬里,白云凝空,忽見一支響箭直入云霄,箭鏃隨著箭的疾飛發(fā)出呼嘯,可謂有聲有色。但這只是全詩所攝取的一個空間畫面。作者緊接著將鏡頭轉(zhuǎn)向大漠上的來犯者,以表現(xiàn)“聲更干”所造成的效果,于是又展現(xiàn)出另一個空間畫面:“碧眼胡兒三百騎,盡提金勒向云看。”
以“碧眼”狀“胡兒”,妙在畫龍點睛,以目傳神,既突出其相貌特征,又突出其情狀。因為作品著意刻劃的正是胡兒盡“向云看”的全神貫注。“三百騎”言其人馬之眾,來勢甚猛。此句暗寓貶義,在全句中充當(dāng)主語,雖是名詞詞組,卻靜中顯動,使讀者眼前浮現(xiàn)出漠野上一彪人馬,驃勇強悍,飛蹄揚塵的場面。“金勒”,是駕馭牲口用的帶嚼口的金屬籠頭;“提”,這里作提控、收勒講。此句雖寫動態(tài),但又動中顯靜。前四字凝縮了云中箭響,胡騎勒韁,循聲尋箭的連續(xù)動作,用一個“盡”字將眾多人物霎時間不約而同為鳴骹所驚的群象定格。而“向云看”三字,既回應(yīng)上句“碧眼”,又實寫“一千尺”之高。通過云中聲響,將箭的射線與人物的視線集中到一處,使上下兩個畫面連為一體,并突出了一支箭驚三百騎的神奇效果,從而勾勒出一位未曾露面的無名射手“會挽雕弓如滿月”(蘇軾《江城子》)的英武形象。
這首絕句,短小精悍,言簡意長,只通過一剎那的時間過程和上與下兩個空間畫面,概括了極為豐富的內(nèi)容。讀者可以由其已寫者推見其未寫者,由其部分推見全體。稱得上“以少總多,情貌無遺”(劉勰《文心雕龍·物色篇》),猶存唐代邊塞詩派的風(fēng)韻。
上一篇:《國殤行·宋·劉克莊》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塞上曲·唐·戎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