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誰及于詮肯殺身》原文|譯文|賞析
司馬當年圍壽春①,降兵無數拜車塵②。
東吳雖有英雄士,誰及于詮肯殺身③!
【釋詞】
①壽春:縣名。屬揚州九江郡,為郡治所在地。故城址在今安徽壽縣。
②車塵:指車馬過后,揚起的塵土。
③殺身:殺身成仁的意思。
【賞析】
曹髦即位后,司馬昭自為天下兵馬大都督,其篡逆之心,日漸昭彰。司馬昭派心腹賈充明為慰勞出征將士,暗中試探禪代魏主的動向。賈充領命,徑到淮南。諸葛誕設宴招待,酒至半酣,賈充吐露司馬氏功德彌天,可以禪代魏統,立刻遭到諸葛誕的痛斥。賈充回到朝中,向司馬昭密告此事。司馬昭大怒,以征召諸葛誕為司空之名除掉他。此意卻被諸葛誕所識破,遂起兵討賊,一邊積草屯糧,準備進兵;一邊以子為質,求援東吳。東吳派大將全懌、全端為主將,于詮為合后,朱異、唐咨為先鋒,文欽為向導,起兵七萬,援助諸葛誕。
司馬昭請太后同天子御駕親征,直抵淮南而來。諸葛誕會合吳兵與司馬昭決戰,大敗,奔入壽春城,閉門堅守。隨后,吳將全懌、全端、于詮和文欽也人城,助諸葛誕守城。司馬昭率軍將城包圍,自秋入冬,城中兵多糧少,軍士餓倒,人心浮動。全祎引兵欲入壽春,見魏兵勢大,尋思進退無路,遂降司馬昭,受到重用。又召其父全端和叔全懌出降。謀士蔣班、焦彝進言,遭到諸葛誕的斥責,亦出降。文欽因進言被諸葛誕所斬,其子文鴦、文虎見父被殺,逾城而降?!爸T葛誕聞之大怒,日夜自來巡城。以殺為威。”司馬昭見城中人心已變,下令攻城。守將曾宣獻了城門,魏兵一擁而進。諸葛誕慌引麾下數百人突出,被殺。至此,只剩下吳將于詮誓死不降,直至戰死。
于詮的名字在小說情節里出現過兩次,直到第三次出現時,在壽春城中的將士已降的降,死的死,只剩下吳將于詮。司馬昭部先鋒王基對著于詮大喝:“何不早降!”于詮大怒曰:“受命而出,為人救難,既不能救,又降他人,義所不為也!”乃擲盔于地,大呼曰:“人生在世,得死于戰場者,幸耳!”急揮刀死戰三十余合,人困馬乏,為亂軍所殺。這是小說對于詮形象的全部描寫。
小詩贊頌于詮精神可貴有三:其一,東吳派來援助諸葛誕的將帥,主帥、副帥都投降了,惟有于詮一人不為形勢所迫而動搖;不為利益所誘而屈身;也不為死亡所臨而變節。其二,身肩“受命”之任,“救難”之責,上不負君主,下不愧盟友,始終如一,心口如一,真義士也! 其三,大丈夫以為國捐軀為榮,“得死于戰場者,幸耳!”是一個“武死戰”的典型。小說家對于描寫不到百字的人物如此贊頌,目的很鮮明,弘揚其忠義精神!
上一篇:三國詩詞《諸葛顯靈》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贊傅彤》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