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孫策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獨戰東南地,人稱“小霸王”①。
運籌如虎踞②,決策似鷹揚③。
威鎮三江靖④,名聞四海香。
臨終遺大事,專意屬周郎⑤。
【釋詞】
①獨戰東南地,人稱“小霸王”:孫堅死時,其長子孫策才十七歲,便繼承父業,從袁術手里帶回父親的一股舊部兵馬,開始轉戰江東。經過近十個春秋的戰斗,創下江東基業,稱霸一方。遇害身亡時,年僅二十六歲。
②虎踞:如虎之蹲踞。比喻人物威武。李白《金陵歌送別范宣》:“石頭巉巖如虎踞,凌波欲過滄江去。”
③鷹揚:比喻勇武如雄鷹飛揚。張九齡《餞王尚書出邊》:“詩人何所詠,尚父欲鷹揚。”
④三江:即吳淞江、錢塘江、浦陽江。《三國志·孫策傳》:孫策臨終時,請張昭等人,囑咐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這里三江指代吳越之地。靖:安定。
⑤周郎:即周瑜。他年輕有為、文武兼備、風流儒雅,是東吳難得的帥才。《三國志·周瑜傳》:建安三年,孫策拜周瑜為建威中郎將。“瑜時年二十四,吳中皆呼為周郎。”屬:同囑。
【賞析】
南北朝著名文學家庾信,晚年寫下一篇千古絕唱《哀江南賦》,這篇賦的序中有幾句贊頌孫策的話:“孫策以天下為三分,眾才一旅;項籍用江東之子弟,人唯八千。遂乃分裂山河,宰割天下。”孫策以一旅八百人的兵力,項羽靠八千人的部曲,就創建了“分裂山河,宰割天下”的一番霸業。真可謂歷史上的英杰!
孫策是一位“美姿顏,好笑語”、舉止不凡、聰明英武、光彩照人的少帥。他秉性“闊達聽受”、心胸開闊、好交朋友、聲名遠播,而且又“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見者,莫不盡心,樂為致死”。就是這位年輕英俊、深得民心的少帥,收攬英雄,眾志成城,一往無前,才成就了后來以江東為基地鼎峙三分的家業。“獨戰東南地,人稱‘小霸王’。”便是對他十載春秋,獨霸江東的贊譽。孫策雖然勇猛,卻并不是一介武夫。《三國演義》對他的刻畫筆墨不多,但感人至深。尤其是孫策在處理與袁術的關系上,表現了他的韜略和遠大目光。孫策當年依附袁術,是不得已而為之。他把“亡父遺下玉璽,權為質當”,向袁術借兵三千。一則手中有了起步的基本,二則巧妙地脫離了袁術,為其圖謀大事走出了關鍵的一步。毛宗崗評論此事時說:“玉璽得而孫堅亡,玉璽失而孫策霸。甚矣,玉璽之無關重輕也!成大業者,以收人才、結民心為寶,而玉璽不與焉。堅之匿之,不若策之棄之。策之英雄,殆過其父。”此言說得頗為中肯。孫策有了自己的軍隊,帶領部下,身先士卒,勇敢作戰,勢如破竹,占據了曲阿。有了根據地之后,軍隊很快得到了擴充,“旬日之間,四面云集,得見兵二萬余人,馬千余匹,威震江東,形勢轉盛”(本傳裴注《江表傳》)。
“運籌如虎踞,決策似鷹揚。”孫策雖年少,但深諳兵韜武略。他采取先弱后強的策略,將江東各地的豪強一一剪滅,然后集中兵力殺向勢力最大的嚴白虎,初步奠定了江東六郡。孫策不斷取得勝利,并不完全因他“勇蓋天下”,更主要還在于他具有“明果獨斷”的才能。袁術在壽春不顧一切地稱了帝,孫策得知消息,以書責而絕之。曹操趁此拉攏孫策對抗袁術,表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這樣,孫策名正言順地割據了江東。他繼父之業,艱苦創業,且有大成,深受時人的贊許。當年袁術常嘆曰:“使術有子如孫郎,死復何恨!”真可謂:“威震三江靖,名聞四海香。”
孫策打下廬江后,得喬公二女,“皆國色”,孫策自納大喬,而以小喬配周瑜。英雄才華出眾,美女天姿超群,一時傳為美談。他倆在婚姻上聯親,事業上相助,君臣一心。孫策脫離袁術,帶兵親征,馬上派人“馳書報瑜”。周瑜一接到孫策書信,立即就向他叔父借了一些兵馬和糧食,日夜兼程趕來。孫策見周瑜大喜,說:“吾得公瑾,大事諧矣!”從此,周瑜傾力佐助孫策,孫策傾心倚重周瑜,二人用武于疆場,密謀于內幃,親如兄弟,吳老夫人高興地說:“公瑾與伯符(孫策字)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可惜孫策英武絕倫而喪身英年,臨終對妻子說:“……早晚汝妹入見,可囑其轉致周郎,盡心輔佐吾弟,休負我平日相知之雅。”
上一篇:三國詩詞《孫氏殉夫》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孫綝廢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