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獨夫袁紹少機謀》原文|譯文|賞析
逆耳忠言反見仇①,獨夫袁紹少機謀②。
烏巢糧盡根基拔③,猶欲區(qū)區(qū)守冀州④。
【釋詞】
①見仇:見,表示被動。被仇恨。
②獨夫:言天命已絕,人心已去,但一獨夫耳。清·唐甄《潛書·任相》:“人君之患,莫大于自尊。自尊則無臣,無臣則無我,無民則為獨夫。”
③烏巢:地名。故址在今河南封丘西北。官渡之戰(zhàn)時,曹操偷襲烏巢,焚袁軍糧草。
④區(qū)區(qū):少,小。賈誼《過秦論》:“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冀州:東漢州名。治所鄴縣,在今河北臨漳西南。
【賞析】
袁紹謀臣沮授被拘禁在軍中,夜觀天象,預料曹軍可能劫掠烏巢屯糧之所,急忙報告袁紹。袁紹非但不聽忠言,反而怒斥沮授:“汝乃得罪之人,何敢妄言惑眾!”隨令人監(jiān)押出去。果不出沮授所料,烏巢屯糧之所被曹操燒掉,軍心惶惶。官渡一戰(zhàn),袁紹大敗,只在倉皇中帶領(lǐng)隨行八百余騎,奔回冀州。
沮授忠心耿耿,雖被拘禁,但不顧個人的得失,仍然為袁紹進獻良謀,結(jié)果“逆耳忠言反見仇”。如果孤立地看待這件事情,也許認為袁紹一時執(zhí)迷不悟。如果把這件事情和袁紹官渡之戰(zhàn)前一系列的決策聯(lián)系起來,就會深刻地體會到:“獨夫袁紹少機謀。”
“少機謀”對一位統(tǒng)帥人物來說是致命的缺點。統(tǒng)帥是人才群體結(jié)構(gòu)中的核心人物,具有高能的聚合力。他的認識、判斷和決策,時刻都應體現(xiàn)高屋建瓴的戰(zhàn)略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兩利相權(quán)從其重,兩害相衡趨其輕”的原則,時刻保持統(tǒng)帥的明智,而不會因個人一時的好惡而隨意做出蠢事。袁紹由于“少機謀”導致他一錯再錯,終于走向敗亡。
袁紹的帳下雖然謀士成群,智囊云集,但一到?jīng)Q策時,謀士們各抒己見,意見相左。這與袁紹內(nèi)部兩個集團的矛盾和火并有直接的關(guān)系,審配、田豐、沮授是河北集團的,荀湛、辛評、郭圖是潁川集團的。袁曹大戰(zhàn)前夕,袁紹“聚文武,商議興兵伐曹操”。謀士田豐反對,他說:“兵起連年,百姓疲弊,倉廩無積,不可復興大軍。”審配不贊同,他的理由是:“以明公之神武,撫河朔之強盛,興兵討曹賊,易如反掌,何必遷延日月?”于是謀士沮授反對,謀士郭圖支持。“四人爭論未定,紹躊躇不決”。袁紹優(yōu)柔寡斷,不知取舍,正說明他缺乏高能人才的素質(zhì),特別是統(tǒng)帥的素質(zhì)。由于核心人物缺乏決斷,不分良莠,內(nèi)部自然就不會團結(jié)。從袁紹集團出來的荀彧對這一點了如指掌。他說:“紹兵多而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智,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此數(shù)人者,勢不相容,必生內(nèi)變。”郭嘉也有同感,對曹操說:“紹性遲而多疑,其謀士各相妒忌,不足憂也。”
古人云:“獨夫,言天命已絕,人心已去,但一獨夫耳。”袁紹不善用人,甚至迫害人才,必然導致人才流失。不但荀彧、郭嘉、許攸等謀士離他而去。就是效死之士如沮授、田豐等也無所施其能。張郃、高覽則因被疑,憤然陣前倒戈。曹操攻戰(zhàn)冀州后,曾在袁紹墓前回憶過當年兩人的一段對話:“昔日吾與本初(袁紹)共起兵時,本初問吾曰:‘若事不輯,方面何所可據(jù)?’吾問之曰:‘足下意欲若何?’本初曰:‘吾南據(jù)河,北阻燕、代,兼沙漠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庶可以濟乎?’吾答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從袁、曹的對話中,可見袁紹看中的是地利和兵力,曹操看中的是人才和謀略。二者相比,重地輕人,失人失地;愛人用才,無往不勝。所以諸葛亮說:“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十分準確地指出了袁紹“少機謀”是其敗亡的重要原因。
上一篇:三國詩詞《火燒連營》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甘寧之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