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華歆王朗德行門》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據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宋本,下同)
本篇是通過人物的行動以見人物品格德行的高下。它所描寫的人物,只是人物的一個剪影、一個或幾個特寫鏡頭,并不涉及人物的完整形象,而只是表現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風神氣度。華歆、王朗都是正史上有傳的人物,他們的傳記見于《三國志·魏志》卷十一。但所記事件,不見歷史本傳,可作為歷史人物的佚文佚事看待。
本文只敘述了一件事情。華歆與王朗在乘船避難途中,有一人想依附他們一起乘船避難,華歆對此事表示為難,不肯輕易答應。王朗則慨然允諾,并說: “幸尚寬何為不可?”看來王朗富有同情心,而又好說話。但到了關鍵時刻,當船后賊兵快追上時,二人的態度發生逆轉。王朗想舍棄所攜帶之人,以便駕輕舟、快逃命。華歆則表示“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這里又補寫出華歆當場所以未慨然允諾,表示一段時間的遲疑,所考慮的正是預料到急難時的情況。補寫這兩句非常重要,說明華歆遇事考慮得較周到,有預見性,性格較深沉,不輕易允諾。這是在急難時兩人態度各自發生逆轉的基礎。王朗輕允諾,在緊要關頭便暴露出自私和辦事的有始無終。小說敘述到這里,二人的優劣便不言而自明了。結尾以“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一句結束全篇,可謂水到渠成,既是世人對此事件的評價,也是作者的評價。
小說采用純客觀的記事手法,白描中夾帶對話,全通過人物的行動和語言來表現,敘事簡凈。運用華、王兩人在關鍵時刻的逆轉變化以表現人物的不同思想境界,作者的傾向全在情節中自然流露出來,逆轉中見波瀾。中間補寫一兩句,使華歆的前后態度得到彌合統一,也使華歆的“則難之”一句成了小說中故設的疑團與懸念。雖然是“相陳梗概”,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小說的基本要素已經具備了。
上一篇:樂府民歌《華山畿》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夏完淳詩《即事》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