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黃景仁·新安灘》原文賞析
一灘復一灘,一灘高十丈。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
浙江自桐廬以上,一直到安徽的新安(今安徽歙縣),均名新安江。這條江上下游地勢高低相差極大,江中橫著三百六十個灘。仲則此詩用淺顯的語言,夸張的手法,有力地表現出新安江勢的險峻,富有樂府民歌的風味。
這首詩寫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的秋天,仲則當時從杭州坐船去新安。由于是逆水行船,隨著地勢的逐漸增高,每經過一灘就像增高十丈,按此推算,新安江共有三百六十個險灘,那么新安城就該在高入云霄的天上了。“新安在天上”,以極度夸張的語言,突出了江勢的險峻。“一灘復一灘,一灘高十丈”,這復沓回環的詩句,顯示出逆水行舟的艱難。
逆水行船是艱難的,那“一灘復一灘”的激流,那“一灘高十丈”的險阻,乃是對逆水行船者的考驗。只有沖破這些激流險阻,才能最終到達目的地。——這,或許就是《新安灘》一詩的主旨之所在吧?
讀著仲則的這首詩,我們很自然地會想起宋朝詩人楊誠齋的幾句詩:“峭壁呀呀虎擘口,惡灘洶洶雷出吼。溯流更著打頭風,如撐鐵船上牛斗。”(《檄風伯》)就語言風格來說,兩詩差異很大,但就其所表現的內容及所蘊涵的道理來看,二詩卻頗相類似。“惡灘洶洶”,妙在擬聲;“一灘復一灘,一灘高十丈”,妙在復沓; “如撐鐵船上牛斗”句,想落天外,可謂“眼明手捷,蹤矢躡風”(錢鐘書《談藝錄》);“新安在天上”句純乎天籟,可謂“憑虛御風,不可捉摸”(徐世昌《晚清簃詩匯》)。
清朝道光年間詩人鄭子尹有一首《望鄉吟》,其首段云:“一灘高五尺,十灘高五丈。行盡銅陵四百灘,銅崖應在白云上。崖上還有千萬山,一重高出一重巔。待到銅崖望鄉國,始似從此看云間。”前面四句完全是化用仲則的這首詩,后面四句則從誠齋“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過松源晨飲漆公店》)之句化出。誠齋的這兩句詩的意境也頗與仲則的《新安灘》相似,只不過彼山此水而已。鄭珍把仲則與誠齋的詩意糅合于一處,可見他也看出了仲則與誠齋之間的淵源關系。
上一篇:古詩《吳嘉紀·挽饒母》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查慎行·早過大通驛》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