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朱彝尊·常山山行》原文賞析
常山至玉山,相去百里許,山行十人九商賈。肩輿步擔走不休,四月溫風汗如雨。勸君“何不安坐湖口船,船容萬斛穩晝眠”?答云“此間苦亦樂,且免關吏橫索錢”。
朱彝尊晚年的詩作,簡淡平易猶如一泓澄泉,已不若中年以前或多學問或重藻采。但淡易只是指火氣內斂,不等于說鋒芒全滅。《常山山行》就是一首平易中寓鋒銳的關心民生的古體詩。詩作于康熙三十七年游閩之時。
常山在浙江省西南部,位處衢州以西,江山縣之北;玉山在浙贛二省交界處,今屬江西省。常山與玉山之間正好是懷玉山脈與仙霞嶺二大山系相交會的嶺壑,據《南來錄》說“自常山至玉山,八十里陸道,謂之玉山嶺”。此陸道為由贛入浙的必經之地。朱彝尊是取道衢州,往鉛山,游武夷而入閩的途中就所見所聞寫下這首詩的。
山途上詩人發現一件奇怪事,跋涉其間的大都是江西贛東北一帶來的商賈,在四月和煦的溫風中跑得揮汗如雨,“肩輿步擔走不休”,坐著滑竿轎子的,步行挑擔的,絡繹不絕。朱彝尊之所以奇怪,是他們為何不從江西湖口搭船,從鄱陽湖水系或從九江入長江轉運河入浙?坐船裝貨既多,又穩便不累人,遠較走這崎嶇山道相宜得多。誰知一問之后,得到的回答是“此間苦亦樂”。所謂雖苦猶樂,是因為可以“且免關吏橫索錢”!
苛政猛于虎之類的話題當然并非新鮮事。然而在康熙中后期起號稱“盛世”的年代,揭示類此的民生現象則是別有意義的。而關稅田賦之酷重,又正是支撐起“盛世”的支柱之一,這本是嚴峻的事實。詩人對此不能不感喟。
詩帶有小敘事詩特點,以形象和對話來揭示題旨,作者本人沒有直接出來議論。
此中有二對苦樂矛盾現象,一是水路輕快山路辛苦;另一是辛苦可逃稅為“樂”事,舒適行程則必遭“橫索錢”,是為大苦。一相疊,山行雖苦只是小苦,水程雖安逸卻要遭殃,寧取小苦,其“樂”在此。這樣,平直記寫中竟也見出曲筆來了。
上一篇:古詩《丘逢甲·山村即目》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朱彝尊·延平晚宿》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