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甘寧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巴郡甘興霸,長江錦幔舟。
酬君重知己,報友化仇讎①。
劫寨將輕騎②,驅(qū)兵飲巨甌③。
神鴉能顯圣④,香火永千秋。
【釋詞】
①仇讎(chou):敵人、仇人。歐陽修《伶官傳序》:“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
②將:動詞,帶領(lǐng)。
③巨甌:盛酒的大杯。甌:小盆,引申為大酒杯。
④神鴉:啄食祭品的烏鴉。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佛俚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賞析】
甘寧是東吳杰出的將領(lǐng)。小說家在孫權(quán)進剿黃祖,鼎足江東,與魏蜀征戰(zhàn)的歷史背景下,選擇了幾個典型細節(jié),極其生動地刻畫了甘寧的性格特征。這首詩安插在甘寧之死的情節(jié)中,對甘寧的故事敘述得有聲有色,成為一篇小型敘事詩。
“巴郡甘興霸,長江錦幔舟。”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少有氣力,好為游俠,頗通史書。年輕時曾聚合亡命之徒,縱橫江湖之中。“嘗以西川錦作帆幔,時人皆稱‘錦帆賊’。”他后悔前非,改惡從善,帶領(lǐng)八百僮客投奔劉表,本想建立一番功名,哪知劉表視他為江湖劫賊,不以重用。他也看出劉表好虛不實,終無所成,便打算投奔孫權(quán),卻在江夏為黃祖留下。黃祖都督蘇飛屢薦甘寧,可黃祖以“劫江之賊,豈可重用”而不禮遇。蘇飛知黃祖之意,便又推薦他做了邾縣長后,才得脫投奔孫權(quán)。
“酬君重知己,報友化仇讎。”孫權(quán)江夏用兵,大獲全勝,殺了黃祖,活捉蘇飛,終于為父親報了仇。孫權(quán)派人做了兩個木盒,用來盛黃祖和蘇飛的頭,祭祀先考。“蘇飛在檻車內(nèi),密使人告甘寧求救。寧曰:‘飛即不言,吾豈忘之?’”“甘寧乃入見權(quán),頓首哭告曰:‘某向日若不得蘇飛,則骨填溝壑矣,安能效命將軍麾下哉?今飛罪當誅,某念其昔日恩情,愿納還官爵,以贖飛罪。’權(quán)曰:‘彼既有恩于君,吾為君赦之,但彼若逃之奈何?’寧曰:‘飛得免誅戮,感恩無地,豈肯走乎! 若飛去,寧愿將首級獻于階下。’權(quán)乃赦蘇飛。”甘寧此舉把兩個政治集團中的一對敵我矛盾化解了,他靠的是自己的功勛和情義。同樣,他靠自己的救人之恩和胸懷大度,又化解了凌統(tǒng)與自己結(jié)下的殺父之仇。在大會文武慶功祝酒時,“忽見座上一人大哭而起,拔劍在手,直取甘寧。寧忙舉坐椅以迎之。權(quán)驚視其人,乃凌統(tǒng)也。因甘寧在江夏時,射死他父親凌操,今日相見,故欲報仇”。后被孫權(quán)勸住。又有一次慶功奪皖城的酒宴上,“酒至半酣,凌統(tǒng)想起甘寧殺父之仇,又見呂蒙夸美之,心中大怒,瞪目直視良久,忽拔左右所佩之劍,立于筵上曰:‘筵前無樂,看吾舞劍。’甘寧知其意,推開果桌起身,兩手取兩枝戟挾定,縱步出曰:‘看我筵前使戟。’”呂蒙一見大驚,趕忙持刀操盾,置身其間,把二人分開了。孫權(quán)得知,慌忙上馬,直至筵前,才避免了一場格斗。但甘寧并未記仇。一次樂進和凌統(tǒng)陣前交戰(zhàn),曹軍放冷箭,正中凌統(tǒng)坐騎,把凌統(tǒng)掀翻在地。“樂進連忙持槍來刺。槍還未到,只聽得弓弦響處,一箭射中樂進面門,翻身落馬。”凌統(tǒng)得救,回寨拜謝孫權(quán)。孫權(quán)說:“‘放箭救你者,甘寧也。’凌統(tǒng)乃頓首拜甘寧曰:‘不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與甘寧結(jié)為生死之交。”這一聯(lián)詩記敘了兩件事,表現(xiàn)了甘寧有恩必報,胸懷大度,善解矛盾。
“劫寨將輕騎,驅(qū)兵飲巨甌。”這是寫甘寧百騎夜襲曹營。已在第六十八回“百翎貫寨”一詩中贊美了他的膽略和勇氣。而這聯(lián)詩卻從另一個角度,敘寫了甘寧作為一名將軍,善于激勵士氣。當時甘寧提出百騎夜襲曹寨,部下一個個“面有難色”。甘寧見狀,拍案而起,怒此曰:“我為上將,且不惜命;汝等何得遲疑!”其將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使眾人深受感動。接著他將孫權(quán)所賜的酒肉與百人共飲食盡。甘寧身先士卒,英勇果敢,來激勵部下的士氣,取得了奇襲一戰(zhàn)的成功。
遺憾的是這位屢建奇功的東吳將領(lǐng)之死,卻是如此的平淡無奇。劉備率八路大軍征吳,勢不可當。甘寧正在船中養(yǎng)病,聽說蜀兵大至,火急上馬,恰遇番王沙摩柯,被沙摩柯射中頭顱。甘寧帶箭西走,到于富池口,坐于大樹之下而死。樹上群鴉數(shù)百,圍繞其尸。吳王聞之,哀痛不已,具禮厚葬,立廟祭祀。小說家給甘寧的最后形象,連詩作者也隱隱透出為之不平,只好用祝愿的口吻寫下對甘寧的懷念:“神鴉能顯圣,香火永千秋。”
上一篇:三國詩詞《獨夫袁紹少機謀》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甘露寺攬勝》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