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南陽臥龍有大志》原文|譯文|賞析
高皇手提三尺雪①,芒碭白蛇夜流血②;
平秦滅楚入咸陽③,二百年前幾斷絕④。
大哉光武興洛陽⑤,傳至桓靈又崩裂;
獻帝遷都幸許昌⑥,紛紛四海生豪杰:
曹操專權得天時,江東孫氏開鴻業⑦;
孤窮玄德走天下,獨居新野愁民厄⑧。
南陽臥龍有大志,腹內雄兵分正奇⑨;
只因徐庶臨行語,茅廬三顧心相知。
先生爾時年三九⑩,收拾琴書離隴畝;
先取荊州后取川,大展經綸補天手(11);
縱橫舌上鼓風雷(12),談笑胸中換星斗(13);
龍驤虎視安乾坤(14),萬古千秋名不朽!
【釋詞】
①三尺雪:喻寶劍。《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漫罵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
②見第十四回《詠史》(二)注①。
③咸陽:秦始皇建都于此。劉邦平秦滅楚,占據咸陽。
④從公元25年漢光武帝登基,到公元207年諸葛出山,約近二百年。東漢前正是西漢衰亡時,所以說“二百年前幾斷絕”。
⑤洛陽:東漢光武帝建都于此。
⑥幸:特指皇帝到某地去。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于許昌。
⑦鴻業:鴻,大。大業。
⑧民厄:厄,災難、困苦。百姓的災難。
⑨正奇:古時用兵,以對陣交鋒為正,設計攔截襲擊為奇。《孫子·勢篇》:“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
⑩三九:諸葛亮出山時,年屆二十七歲。
(11)經綸:《周易·屯卦》:“《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經綸。”唐·孔穎達疏:“經謂經緯,綸謂綱綸。言君子法此屯象,有為之時,以經綸天下,約束于物,故云君子以經綸也。”比喻籌劃國策,處理國家大事。補天:《淮南子·覽冥訓》記載神話故事:女媧補天。后以此形容功勛卓著。
(12)縱橫:談鋒奔放、盡情,毫無阻擋。舌上鼓風雷:指說話具有鼓動性。
(13)換星斗:比喻改換天地。形容諸葛亮胸有韜略,有改天換地之才干。
(14)龍驤虎視:比喻雄才壯志。歐陽詹《送張驃騎邠寧行營》:“寶馬雕弓金仆姑,龍驤虎視出皇都。”
【賞析】
小說家在諸葛亮與劉備等人離開隆中的情節中又穿插了一首古風,追敘漢朝史跡,展示當代局勢,頌揚諸葛亮大志,預示未來宏圖。這篇古風像在簡括的背景下一幅諸葛亮的剪影,頗具藝術匠心。
全詩以歷史時序大跨度地寫了以下幾層意思:一、高祖創業,西漢興亡;劉秀建都,東漢興衰;曹孫割據,劉備孤窮。時空縱橫交錯地勾勒了歷史和現實的形勢。二、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契機是請賢,諸葛亮出山。三、諸葛亮是“大展經綸補天手”,其一生都始終不渝地堅持鼎足天下的地理均勢和政治均勢。孫、劉聯盟,共抗曹操,“先取荊州后取川”,政治和地理上形成鼎足之勢,才能“龍驤虎視安乾坤”。這幾層意思貫穿起來,猶如整部《三國演義》的縮影,顯示著小說家的整體藝術構思。從全書敘事結構來看,諸葛亮從出山到病逝五丈原,生活在政治軍事舞臺上二十七年,共占《三國演義》七十個回目,相當總容量的五分之三。可以說,小說家是以諸葛亮為一棵參天大樹支撐著整個藝術情節,又是以諸葛亮典型性格為線索謀篇布局的。
諸葛亮的一生最理想地凝聚了官僚文化的特征,志在兼濟的人生價值和情在獨善的人生修養的統一。他雖沒有最后實現功成身退,但儒道互補的心靈建構卻在他的人格中得到最完美的折射,被他身體力行到了極其崇高的境界。陳壽《三國志》對其蓋棺定論:“諸葛亮之為相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諸葛亮出山為相二十七年,“達則兼濟天下”到了極高的境界。而他杰出的才能、光輝的人格,卻在出山前二十七年已修養成。雖耕讀隆中,但“南陽臥龍有大志,腹內雄兵分正奇”,一旦“茅廬三顧心相知”,便投身于“兼濟天下”。這正是儒道互補人格實踐的過程,尤其像諸葛亮“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中”,“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生儉樸,官俸之外,不營私產,誠如所言:“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諸葛亮一生將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完美地體現于一身,達到封建官僚文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這也是《三國演義》人物塑造成功之處。
當我們認清了這一點,就不難理解,把一個縮影式的詩篇放在支撐整個《三國演義》藝術情節的典型人物出場之中,其創作意圖和《紅樓夢》第五回金陵十二釵的判詞一樣,為的是使小說更富有暗示性和含蓄性。只不過這篇詩歌的文字平直,小說中設置詩歌的技巧也遠不如《紅樓夢》,這就減弱了它的含蓄性和暗示性。從這也可以窺視到《三國演義》作為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開山之作,運用詩歌的藝術技巧雖然有自己的特色,但畢竟是初創,遠不如《紅樓夢》小說運用詩歌的藝術造詣。
上一篇:三國詩詞《單刀赴會》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博望燒屯》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