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三百年詩,眾體備矣。故有往體①、近體②、長短篇③、五七言律句絕句等制, 莫不興于始, 成于中,流于變, 而陊④之于終。至于聲律興象, 文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略而言之, 則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之不同。詳而分之, 貞觀⑤、永徽⑥之時,虞、魏⑦諸公,稍離舊習,王、楊、盧、駱⑧, 因加美麗,劉希夷有閨帷之作,上官儀有婉媚之體, 此初唐之始制也。神龍⑨以遠, 洎⑩開元(11)初,陳子昂古風雅正,李巨山(12)文章宿老,沈、宋(13)之新聲, 蘇、張(14)之大手筆,此初唐之漸盛也;開元、天寶(15)間, 則有李翰林(16)之飄逸,杜工部(17)之沉郁,孟襄陽(18)之清雅,王右丞(19)之精致,儲光羲之真率,王昌齡之聲俊, 高適、岑參之悲壯,李頎、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大歷、貞元(20)中, 則有韋蘇州(21)之雅淡,劉隨州(22)之閑曠,錢、郎(23)之清贍,皇甫(24)之沖秀,秦公緒(25)之山林,李從一(26)之臺閣,此中唐之再盛也;下暨元和(27)之際, 則有柳愚溪(28)之超然復古,韓昌黎之博大其詞,張、王(29)樂府,得其故實,元、白(30)序事,務在分明, 與夫李賀、盧全之鬼怪,孟郊、賈島之饑寒,此晚唐之變也;降而開成(31)以后,則有杜牧之之豪縱, 溫飛卿之綺靡,李義山(32)之隱僻,許用晦(33)之偶對, 他若劉滄、馬戴、李頻、李群玉輩, 尚能黽勉(34)氣格,特邁時流,此晚唐變態(tài)之極,而遺風余韻,猶有存者焉。
是皆名家擅場,馳騁當世。或稱才子, 或推詩豪, 或謂五言長城,或為律詩龜鑒(35), 或號詩人冠冕, 或尊海內(nèi)文宗, 靡不有精、粗、邪、正、長、短、高、下之不同。觀者茍非窮精闡微, 超神入化,玲瓏透徹之悟, 則莫能得其門,而臻其壺奧(36)矣。今試以數(shù)十百篇之詩,隱其姓名,以示學者, 須要識得何者為初唐,何者為盛唐,何者為中唐、為晚唐, 又何者為王、楊、盧、駱, 又何者為沈、宋,又何者為陳拾遺, 又何者為李、杜, 又何者為孟為儲, 為二王, 為高、岑, 為常、劉、韋、柳, 為韓、李、張、王、元、白、郊、島之制。辯盡諸家,剖柏毫芒,方是作者。
予夙耽(37)于詩,恒欲窺唐人之藩蘺,首踵其域,如墮終南萬疊間,茫然弗知其所往。然后左攀右涉,晨躋(38)夕覽,下上陟(39)頓,進退周旋,歷十數(shù)年。厥中僻蹊通莊, 高門邃室,歷歷可指數(shù)。故不自揆(40),竊愿偶心前哲,採摭(41)群英,芟夷繁猬(42),裒(43)成一集,以為學唐詩者之門徑。載觀諸家選本,詳略不侔(44),《英華》(45)以類見拘, 《樂府》(46)為題所界, 是皆略于盛唐,而詳于晚唐。他如《朝英》、《國秀》、《篋中》、《丹陽》、《英靈》、《間氣》、《極玄》、《又玄》、《詩府》、《詩統(tǒng)》、《三體》、《眾妙》等集,立意造論,各該(47)一端,惟近代襄城楊伯謙氏《唐音》集,頗能別體制之始終,審音律之正變,可謂得唐人之三尺(48)矣,然而李、杜大家不錄,岑、劉古調(diào)弗存,張籍、王建、許渾、李商隱律詩,載諸正音,勃海高適、江寧王昌齡五言,稍見遺響。每一披讀,未嘗不嘆息于斯。
由是遠覽窮搜, 審詳取舍, 以一二大家, 十數(shù)名家, 與夫善鳴者,殆將數(shù)百,校其體裁, 分體從類, 隨類定其品目, 因目別其上下、始終、正變, 各立序論, 以弁(49)其端。爰自貞觀至天祐(50),通得六百二十人,共詩五千七百六十九首,分為九十卷, 總題曰《唐詩品匯》。嗚呼!唐詩之偈, 弗傳久矣。唐詩之道, 或時以明。誠使吟詠性情之士,觀詩以求其人, 因人以知其時, 因時以辨其文章之高下,詞氣之盛衰,本乎始以達其終,審其變而歸于正,則優(yōu)游敦厚之教,未必無小補云。
洪武癸酋(51)春新寧高棅謹序。
(《唐詩品匯》,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注釋 ①往體——古體。②近體——即五七言律詩絕句。③長短篇——指樂府詩。④陊 (duo)——墜落。⑤貞觀——唐太宗年號(627—649)。⑥永徽——唐高宗年號(650—655)。⑦虞、魏——即虞世南、魏徵。⑧王、楊、盧、駱——即“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⑨神龍——唐中宗年號(705-707)。⑩洎(ji)——及,等到。⑾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⑿李巨山——李嶠字巨山。⒀沈、宋——即沈佺期、宋之問。⒁蘇、張——即蘇和張說。⒂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⒃李翰林——即李白。⒄杜工部——即杜甫。⒅孟襄陽——即孟浩然。⒆王右丞——即王維。⒇大歷、貞元——大歷,唐代宗年號(766—779)。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21)韋蘇州——即韋應物。(22)劉隨州——即劉長卿。(23)錢、郎——即錢起、郎士元。(24)皇甫——即皇甫冉。(25)秦公緒——秦系字公緒。(26)李從——李嘉祐字從一。(27)“下暨”句——暨(ji),及。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28)柳愚溪——即柳宗元。(29)張、王——即張籍、王建。(30)元、白——即元稹、白居易。(31)開成——唐文宗年號(836—840)。(32)李義山——李商隱字義山。(33)許用晦——許渾字用晦。(34)黽(min)勉——勉力。(35)龜鑒——借鑒。(36)壺(kun)奧——指內(nèi)在精髓。(37)耽(dan)——沉迷。(38)躋(ji)——登攀。(39)陟(zhi)——登高。(40)揆(kui)——揣測。(41)摭(zhi)——摘取。(42)“芟夷”句——芟(shan)夷,削除;繁猬,指繁雜。(43)裒(pou)——聚集。(44)侔(mou)——等同。(45)《英華》——即《文苑英華》,編于宋太宗時,一千卷,輯集南朝梁末至唐代詩文,上續(xù)《文選》。(46)《樂府》——即《樂府詩集》,北宋郭茂倩編,凡一百卷,輯錄漢魏至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謠。(47)該——包羅。(48)三尺——古代把法律刻寫在三尺長的竹簡上,故稱法律為三尺,此處指法則、規(guī)律。(49)弁(bian)——冠名。(50)“爰自”句——爰(yuan),于是。天祐,唐昭宣帝年號(904—907)。(51)洪武癸酋——洪武二十六年。洪武, 明太祖年號(1368—1398)。
賞析 《唐詩品匯》是明人高棅編纂的一部影響深遠的唐詩選集,正集90卷,選620人,詩5700余首;拾遺10卷,增補61人,詩900余首。這部選集內(nèi)容豐厚,規(guī)模宏闊,然而又井然有序,繁而不亂。在這篇總序中,高棅闡述了《唐詩品匯》的編纂宗旨及其結構。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輝煌時代,不僅名家登場,燦若星辰,而且碩果累累,群芳爭艷。面對這一筆厚重的精神財富,后世學子在崇敬贊嘆之余,亦有幾分欲學無從入門的迷惑,即如此文所云:“欲窺唐人之藩籬,首踵其域,如墮終南萬疊間,茫然弗知其所往。”如何梳理這一文化瑰寶,找到學習門徑,這是許多學者苦苦思考的問題。高棅為此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搜集了前人留下的各類選本,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它們或是“以類見拘”,或是“為題所界”,或是遺漏大家。他在總結前人得失并積極探索的基礎上,終于找到了較為理想的方法,以高屋建瓴的姿態(tài)完成了《唐詩品匯》的編選,從而“使吟詠性情之士,觀詩以求其人,因人以知其時, 因時以辨其文章之高下,詞氣之盛衰,本乎始以達其終,審其變而歸于正,則優(yōu)游敦厚之教,未必無小補云”。
高棅的編纂方針首先是對唐詩的發(fā)展軌跡進行歷史的劃分,以初、盛、中、晚四個主要階段為界,解決唐詩產(chǎn)生、發(fā)展及流變的分期問題。具體而言,貞觀、永徽之時是唐詩發(fā)端時期,神龍以遠、洎開元初為其漸盛,這一時段承前啟后,稱為初唐;開元、天寶期間,李白、杜甫等大家涌現(xiàn),稱為盛唐;大歷、貞元之時,唐詩持續(xù)發(fā)展興盛,稱為中唐;元和之際萌生流變,開成以后變態(tài)之極,這一時段稱為晚唐。基于此, “大略以初唐為正始,盛唐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為接武,晚唐為正變、余響”(《唐詩品匯·凡例》)。這樣,全書主框架便建構起來。然后,將唐代“一二大家、十數(shù)名家,與夫善鳴者,殆將數(shù)百”放入這一框架之中,具體品評各自的詩風特色。在總序中,高棅列舉了數(shù)十位有代表性的,并且以極為精煉的詞語概括了各位詩人的不同特色,亦有點睛味道。尤為可貴的是,作者首推李、杜,認為他們是其中大家,這種見解頗有眼光,上承嚴羽《滄浪詩話》,下啟前后七子“詩必盛唐”的主張,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既能大刀闊斧地斷代,又能細致入微地區(qū)分,這些都來自于敏銳的頭腦與清晰的洞察力。我們閱讀此文,似乎隱隱望見作者端坐于至高點處,微笑于運籌帷幄之中。
上一篇:《吳虞文錄》序|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啼笑因緣》作者自序|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