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黯(an)鄉魂〕思念家鄉,心情沮喪。江淹《別賦》:“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 〔追旅思(si)〕“追”,纏擾意。此句是說羈旅的愁思纏擾不休。“思”一作“意”。
《蘇幕遮》是范仲淹的一首名詞,其主旨是抒發詞人的思鄉之情。故宋代黃升《花庵詞選》選錄時,在詞牌下注上“別恨”。
上片重在寫景。開頭四句描繪滿眼秋色。先寫天、地:天是秋高氣爽,碧空萬里,云彩飄浮;地是黃葉離枝,飄落滿地。詞意境界開闊,色彩斑斕,靜中有動。這兩句是從上、下兩個角度描繪秋景的。三、四兩句,詞人又將視角推向前方,以水色來渲染秋色。秋風輕拂,水波蕩漾,煙霧籠罩。用“寒”、“翠”兩字點出深秋的節令。一從感覺寫,一從視覺寫。這兩句寫秋色,前明后暗,有靜有動,有形有色,與前兩句緊密相接,有機統一。作者從大處著眼,從實處落筆。這種以天、地、水表現秋色的寫法,顯得既典型又雄渾。作者在以如椽大筆點染秋色后,又放眼遠方,進一步寫山映斜陽,水天一色的遙遠處。將“天、地(山)、水”三者融匯成景。“斜陽”二字,既具體地點明描繪的是傍晚時分的秋色,又暗襯出詞人此時的心情。在此基礎上,詞人又進一步直接寫情:“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這三句既寫景,又寫情。“景”,寫得壯美:高山映斜陽,水天一色;“情”,寫得深沉:以芳草為喻,以斜陽烘托。古代文人多以芳草喻離情。如蔡邕《飲馬長城窟行》:“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李煜《清平樂》詞:“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因其觸動離愁,故云“無情”。而“斜陽”、“夕陽”,又往往是引起古代文人憂思悲哀之景。可見,“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兩句由寫景轉到懷鄉,由眼中所見寫到目力之外,實中有虛,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下片完全寫情。前四句,承接前句“無情”,過渡到直接寫鄉愁。“黯鄉魂,追旅思”,明寫思鄉之情。一個“黯”字,一個“追”字,點出思鄉之情深沉而難解。“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進一步反襯,突出思鄉之情深,說明除非夜里做著好夢時,才能擺脫,才能得以慰藉,此外,無論何時是難以排遣的。這里表面上是說“憂思”有排解之時,實際上道出了“憂思”的無盡無休,無時無刻不橫梗心頭。這里的“好夢”是什么?雖沒有明說,但從全詞主旨和做夢的成因來看,應該是指夢中返鄉和親人團聚的情景,因為人們往往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最后三句,緊承上句“夜夜。”既然夜夜因思鄉之情難以入睡,那怎么辦呢?作者切身體會到:越是明月當空,越是不能在高樓獨倚欄桿望明月,因為“舉頭望明月”,往往會引起“低頭思故鄉”,此時,只有以酒消愁,但是“舉杯消愁愁更愁”,結果反而是“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此片寫“離情”,先正面,后反襯,再推進一層,極寫離愁深沉難消。
全詞景為情設,景、情過渡自然,渾然一體。后代有人評論此詞:“前段多入麗語,后段純寫柔情”,“不厭百回讀”。此詞寫“麗語”、“柔情”,似乎與作者政治家的氣度和《漁家傲》那樣的詞風不夠協調,但并不矛盾,盡管是政治家,也有鄉情,也有愛情。而且此詞在“麗”、“柔”之中也深蘊著清新沉郁之氣,與一般的婉約詞在氣韻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究其實質與作者的詩文風格又是一致的。
上一篇:《點絳唇 夜宿臨洺驛·清·陳維崧》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蘇幕遮·宋·周邦彥》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