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劉備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蜀主窺吳向三峽①,崩年亦在永安宮②。
翠華想象空山外③,玉殿虛無野寺中④。
古廟杉松巢水鶴⑤,歲時伏臘走村翁⑥。
武侯祠屋長鄰近⑦,一體君臣祭祀同⑧。
【釋詞】
①窺:窺兵,炫耀武力,興兵征伐。向三峽:劉備率軍進攻吳國的路線,是從秭歸起兵,順江而下,在巫峽至夷陵七百里,連營駐扎。跨越長江的巫峽和西陵峽。三峽在這是泛指。
②崩年:劉備伐吳敗回,住在永安宮,并病死在那里。帝王死曰“崩”。關于永安宮是在白帝城還是奉節城?此問題爭論已久,《三國志》本身便有兩種說法:《劉備傳》寫道:“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又說:“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此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永安宮的遺址究竟在哪,至今仍是疑案。但奉節城與白帝城相距不足十里,永安宮舊址在奉節縣城東北,即朝向白帝城方位。
③翠華:皇帝的行仗。《上林賦》:“建翠華之旗。”
④玉殿:即指永安宮。
⑤古廟:即昭烈廟,劉備祀廟。
⑥歲時:村民按季節祭祀。伏臘:古代祭名。伏在夏六月,臘在冬十二月。
⑦武侯祠:諸葛亮曾封武鄉侯。唐代建武侯祠在先主廟西,相鄰很近。明初,武侯祠并于昭烈廟,大門橫額為“漢昭烈廟”,但人們習慣稱之“武侯祠”。
⑧一體:一樣的對待。
【賞析】
劉備敗退奉節,懊悔不及,羞于回成都見群臣,乃將館驛改為永安宮。不久染病不起,漸至嚴重。第二年夏,臨終托孤于諸葛亮,病死在永安宮。時年六十三歲。
這首詩是杜甫在夔州時所作。夔州,即奉節,唐宋時代改奉節為夔州。杜甫在這里觸景生情,回顧歷史,寫下了這首詠懷詩,被小說家借用到情節里。此詩對劉備發動這場戰爭,兵敗夷陵沒有加以評論,態度很含蓄。這同小說家的心態相合,既無法否定兵敗的歷史事實,又不愿把譴責的話語表達出來。
“蜀主窺吳向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漢昭烈二年(公元221年)六月,劉備伐吳,揮師東進。其進軍路線是沿江而下,把軍隊推進到秭歸。第二年五月,蜀軍從巫峽建平起,至夷陵七百余里之間,接連設營。當劉備兵敗于夷陵,倉皇遁守奉節。憂愧漸至染病成疾,于次年駕崩。劉備從出征到病逝,前后都曾住在永安宮。因此,杜甫才用了“亦在”二字。初看這兩個字是在平淡地敘述,仔細體味卻大有深意。“蜀主窺吳”原本是要“剪伐東吳”,為關羽報仇。劉備興師問罪,初戰連連取勝,東吳朝野震驚,孫權急派使節,表示愿交還荊州,歸其降將,送還孫夫人,永結盟好,共抗曹魏。對此,劉備依然不答應。假如重奪荊州的目的已達到,又能抓住聯吳伐魏的轉機,適可而止,罷兵議和,是一舉多得。然而劉備感情用事,氣盛驕橫,喪失了理智,失掉了良機,在戰略和策略上都犯了錯誤,并為這一錯誤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不僅沒踏平東吳,報仇雪恨,反倒輸掉老本,大傷元氣,最后落了個永安宮托孤。杜甫這聯詩,把伐吳的起因與兵敗的結局對比地放到一起,雖沒有評論,但卻隱含有遺憾之情、諷刺之意。興兵在奉節,敗軍也在奉節,這不正是“亦在”二字的深刻內涵嗎!
在唐代,永安宮已不復存在,杜甫游臨歷史故地,面對空曠的山巒,尋覓永安宮的遺址,感慨萬分。當年威赫顯貴的皇上行仗,只能浮現在想象里,巍峨富麗的宮殿也消失在寂莫荒野的寺廟中。“翠華想象空山外,玉殿虛無野寺中”這兩句詩所渲染的情緒和心態,從更深刻的層次表達了詩人的悲哀。劉備作為“天下英雄”,晚年落了個悲劇的下場。他兵敗逃奔這里。改魚復為永安,卻不得永安,第二年就死在這里,臨終托孤在永安,卻也不得永安,其子后主就是亡國之君。愿永安卻難永安,這豈不又是“崩年亦在永安宮”的深刻內涵嗎!
這首詩前四句都是對劉備之死的哀嘆,后四句才轉入對劉備的追念。祭祀劉備的古廟中,平日杉松郁郁蒼蒼,水鶴筑巢而居,寂靜寧神;伏祭、臘祭的日子,村民翁伯前來祭奠,香火不斷。但詩人沒有泛泛的抒發追念的情感,把筆一轉,落在了對劉備與諸葛亮君臣契合的頌贊上:“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生前君臣因時遇合,死后祠廟共祭。君臣契合便成了杜詩經常表達的主旨。如“應天才不小,得士契無鄰”。說劉備是順應天命的大才賢主,得諸葛亮相佐,君臣契合有如魚水之情;“君臣已興時際會”,“先主武侯同悶宮”,“君臣當共濟,賢圣亦同時”。這些詩句既是對古人的追念,又是詩人心曲的映襯。杜甫對功高蓋世的諸葛亮極為崇拜,贊美諸葛亮詩之多占唐代詩人第一位,諸如《蜀相》、《武侯廟》、《古柏行》等七八首,以一腔熱血,竭生花妙筆,為諸葛亮寫照的同時,又將自己報國為民的赤誠和懷才不遇的悲嘆傾瀉在字里行間,這也可以作為“一體君臣祭祀同”的注腳。
上一篇:三國詩詞《憑吊羊祜》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劉備摔子》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