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憑吊羊祜》原文|譯文|賞析
曉日登臨感晉臣①,古碑零落峴山春②。
松間殘露頻頻滴,疑是當年墮淚人③。
【釋詞】
①登臨:游覽山水名勝。陸游《入蜀記》:“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蒙,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晉臣:指羊祜。
②零落:衰敗。峴山:襄陽南面要塞。羊祜曾鎮守襄陽,這里用峴山表達對故人的思懷。
③墮淚人:羊祜為將,深得軍民之心。他逝世后,百姓和守邊將士建廟立碑,四時祭之 凡睹碑文者,無不流涕,故名“墮淚碑”。陳子昂《峴山懷古》:“猶悲墮淚碣,尚想臥龍圖。”
【賞析】
《三國演義》最后一回塑造了一位儒將風采的晉國統帥羊祜滅蜀后,晉與吳雙方在軍事上對峙了十多年。在此期間,晉朝尚書左仆射羊祜鎮守荊州,深得軍民之心。對敵施以懷柔之術,邊界氣氛寬松,得以生息養民。并且,羊祜的戰略眼光、為政人道、人品操守,都為當世人們所景仰。“南州百姓聞羊祜死,罷市而哭。江南守邊將士,亦皆哭泣。襄陽人思祜存日,常游于峴山,遂建廟立碑,四時祭之。往來人見其碑文者,無不流涕,故名為‘墮淚碑’。”晚唐詩人胡曾游覽故地,吊念古人,詩興勃發,寫下這首七絕詩:“曉日登臨感晉臣,古碑零落峴山春。松間殘露頻頻滴,疑是當年墮淚人。”詩人抓住人民對羊祜的懷念深情,借“墮淚碑”一點生發,小物寄慨。
《三國演義》詩詞涉及到的歷史人物近百位,其中寫到死后還深受百姓懷念的,為數不多,而且大多是蜀漢方面的人物。而羊祜卻是很特殊的一位。小說家對他傾注的筆墨不多,但很動人。羊祜的氣度、操守和境界大有諸葛亮的風采。其修身、治軍、處世,將儒家和老莊學說溶為一體,剛柔相濟,以柔克剛。小說家對羊祜的刻畫,重要的不是他的個性,而是把羊祜作為一個敘事視角支點。因為羊祜的身份和地位使他始終處在晉、吳軍事沖突交點上,透過他對東吳邊境采取的懷柔之術和伐吳決策的描寫,展敘了《三國演義》晉滅吳的歷史,支撐了全書敘事結構的收尾工程。
全書一百二十回,從一分為三到三而合一,第一百十九回才寫完魏滅蜀、晉禪魏,至此,九十七年的歷史還有十五年歷史放到了最后一回。我們知道魏滅蜀的歷史過程,是從第一百十五回司馬昭選調鐘會、鄧艾這兩位杰出的帥才決心伐蜀始,到第一百十九回姜維一計害三賢止,整整寫了四個章回。而晉滅吳的歷史過程如何在一個章回中完成,而又不匆匆地剎車,顯出首尾不對稱的缺陷來。這就要求小說家精巧地設計,確實是一個結尾的敘事藝術。幾部著名的古典小說都在結尾藝術處理上留下了一大憾事。《紅樓夢》的結尾猶如斷臂的維納斯式的缺陷美。《水滸傳》七十回以后藝術功力趨于下降,猶如虎頭蛇尾。《西游記》結尾為湊成九九八十一難,又添了一個取得的經卷掉到通天河里的故事,大有戲不夠硬來湊之嫌。《三國演義》結尾建構成一個“鳳尾”,其藝術匠心高妙,就在于選擇了一個個性鮮明、內涵豐富的歷史人物形象羊祜作為一個敘事視角支點,既能大處著眼,撐起整個藝術框架,透視吳、晉兩國的歷史演進,又能小處落墨,不緊不慢地鋪敘開來,完成晉吞吳這一歷史進程的敘事。羊祜人物個性的豐富性、包容性所蘊含的藝術價值正在這里。
蜀國滅亡后,主要矛盾就是吳與晉。吳主孫皓令鎮東大將軍陸抗屯兵江口,以圖襄陽。晉主司馬炎詔羊祜率兵拒之。羊祜深知陸抗足智多謀,對部下說:“此人為將,我等只可自守;候其內有變,方可圖取。若不審時勢而輕進,此取敗之道也。”羊祜這樣做,并不等于靜觀待守,而是向對方施以懷柔之術,其目的在于瓦解東吳軍民的斗志。其具體做法是:一、“吳人有降而欲去者,皆聽之。”二、每次游獵,將被吳兵先射傷的又為晉軍所拾得的獵物,當晚都歸還。三、與陸抗互通友好,禮尚往來。長此以往,果然使江南軍民不但不以敵視的態度對待晉國,反而,當得知羊祜病死,“亦為之泣”。陸抗十分清楚羊祜的戰略意圖,他說:“彼專以德,我專以暴,是彼將不戰而服我也。”這是吳、晉對峙階段,羊祜所采取的攻心策略。
吳主孫皓暴虐荒淫,恣意妄為,窮兵屯戍,陸抗因進諫“不當以黷武為事”,而被削奪兵權;臣相萬彧、將軍留平、大司農樓玄三人也因“見皓無道,直言苦諫,皆被所殺。前后十余年,殺忠臣四十余人”。羊祜針對陸抗罷兵、孫皓失德,乃上表請求伐吳。司馬炎覽表,大喜,準備興師。后被賈充等人勸阻,將伐吳一事擱置。羊祜很遺憾,嘆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今天與不取,豈不大可惜哉!”當他歸鄉養病,向司馬炎又一次申述自己伐吳的理由:“孫皓暴虐已甚,于今可不戰而克。若皓不幸而歿,更立賢君,則吳非陛下所能得也。”并推薦了杰出的將才杜預代己之任。杜預奉命鎮守荊州,也針對孫皓荒淫兇逆,失掉民心,主張伐吳。這是西晉伐吳的決策過程,也是吳主孫皓亡國的演變過程。吳國失之于國君暴虐,妄殺賢才;晉國得之于內修政理,任用賢才,這些都通過羊祜的請戰和薦賢,層次井然地展現了出來。很巧妙地以羊祜為中心人物結構了晉滅吳這一重大的歷史進程,筆墨簡潔,要事不煩,建構精巧。
當東吳被滅,群臣慶賀,司馬炎曾執杯流涕地對眾人說:“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親見之耳!”可以說,羊祜這一形象是結構最后一章回的支柱人物。小說家安插詩歌頌揚他,突出他,大概因為羊祜在歷史上為西晉一統天下起過重大作用,在小說敘事結構中也起過重要作用!
上一篇:三國詩詞《鳳雛一語教徐庶》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劉備之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