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這是一首具有深刻含義的哲理詩。
此詩的專有詞匯和典故較多,先作解釋。鉆龜,古代占卜時,在龜殼上鉆灼,以裂痕判定吉兇。祝蓍(shi),古人用蓍草的莖占卜。蓍即蓍草,草本植物。“試玉”句,作者原注: “真玉燒三日不熱。” 《淮南子·俶真》載,鐘山之玉用爐炭燒三天而色澤不變。“辨材”句,作者原注: “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 《史記·司馬相列傳》: “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梗、楠、豫、章。”張守節《正義》: “按,《活人》云: ‘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周公,即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為王,周公攝政,管叔等人“流言于國”,說周公要殺害成王。后來成王發現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來,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亂。王莽,字巨君,漢元帝皇后侄,篡漢自立,改國號“新”。王莽在篡權過程中,為了收攬人心,常表現出謙恭退讓的樣子。
詩人列舉“試玉”和“辨材”的方法,說明要識別事物的真偽、優劣需要時間的考驗和細致的觀察。接著又舉出周公和王莽兩個歷史人物,證實上述方法的正確性,進一步闡述了分辨人品行好壞、言行真偽同樣需要較長時間的考驗,否則就會是非顛倒、良莠不分。這首詩通篇議論,取譬形象,以理服人,饒有情趣,表示出詩人等待“試玉”、“辨材”期滿,澄清事實的決心。
上一篇:杜甫《三絕句·其三》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其三十五》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