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貽汾·賀圣朝》原文賞析
宿松軍中
暮云一片隨營落,看旗翻日腳。朝朝閑卻綠雕弓,向霜林彈雀。將軍白發,征夫血淚,迸三更霜角。狂歌痛飲曷如吾?早枕戈眠著。
鴉片戰爭以后,古老的中華帝國頻頻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民族危機日愈深重。可是,豢養著龐大軍隊的清王朝,不僅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武裝有效地抗御外侮,反而讓它閑置起來,使一切愛國志士為之切齒扼腕。曾在綠營兵中任副將的湯貽汾,在出任安徽宿松地方軍事長官之時,面對軍隊終日無所事事,十分感慨,乃寫此詞自我解嘲。
詞題是“宿松軍中”,理所當然應表現軍隊的緊張而嚴肅的戰斗生活。可是,這首詞所呈現的軍營生活,卻是那么寂寞,那么無聊,松松垮垮,空度歲月。它表達了作者空虛、苦悶而又無可奈何的情懷。
上片寫軍營的日常生活。一天又過去了,“暮云一片隨營落”,空空蕩蕩地任時光流逝。舉目所見,唯有旌旗在落日余暉中翻飛。“日腳”指落日照射地面的光線。傍晚的陽光,一片昏黃,映照著孤零零的旌旗,何等寂寥,何等恓惶。淡淡兩筆,就勾勒出軍營的環境氣氛。三、四兩句是特寫,作者選取了足能表現軍隊生活的武器——綠雕弓作為題材,通過它的命運來進一步表現這支軍隊的無所作為。弓本來是用來作戰或習武的,可是現在竟然“朝朝閑卻”,只能拿去“向霜林彈雀”。何況這種景況并非偶爾出現,而是“朝朝”如此。通過綠雕弓的命運的特寫,十分典型地表現了這支軍隊的閑散,無聊,無所作為。多少懷著建功報國志向而入伍的將士,吃著靠人民納糧完稅而聚斂起來的軍餉,竟然朝朝執弓彈雀,這就充分揭露了清王朝治軍的昏庸無能。
下片由寫事轉到寫情。“將軍白發,征夫血淚”,襲用范仲淹詞《漁家傲》句“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抒寫的是北宋初年長期戍邊而不得歸家的將士們的痛苦,作者套用過來,卻表現了將士們虛度歲月、無所作為的感嘆。這兩句詞是互文,也就是將軍和征夫的白發,將軍和征夫的血淚,這樣才能聯結下文“迸三更霜角”。角是角聲,三更霜天,報時的角聲吹響了,引起軍營將士的悲愴,迸出了血淚。這里還是泛寫軍營將士因壯志難酬、年華虛度的痛苦心情。結尾二句就轉到寫我,出現了自我的形象:“狂歌痛飲曷如吾?早枕戈眠著。”“狂歌痛飲”還是泛寫軍營中的將士,既然無事可做,閑極無聊,不如借酒消愁,狂歌痛飲吧!而在“狂歌痛飲”的人群中,“曷如吾”?“曷”是疑問代詞,同“何”。“曷如吾”即“何如吾”,誰能比得上我?我痛飲超過了別人,這不過是表象,深層的意蘊是,我的感慨比別人多,我的苦悶比別人深,因而借酒消愁,一醉方休,這樣就能酣暢入夢,“早枕戈眠著”。這種自我解嘲式的結尾,表面看來,似乎豁達,似乎一醉解千愁,實際上更強烈地表現了無法解脫的苦悶。古人“枕戈待旦”,表述的是捍衛祖國的責任心和警惕性;而自己“枕戈”并非為了備戰,而是為了早一些“眠著”,翻用成語,頗具諷刺意味,耐人深思。
這首詞上片記事,下片抒懷,沒有什么驚人之筆,看來很平常。但平淡中寄寓著嘲諷。執弓本來為了殺敵,枕戈本來為了警戒,這些行為本身應該實現一個崇高的目的,可是,現在執弓、枕戈所為卻是猥屑小事,這就令人啼笑皆非。于是,作者的牢騷諷刺就巧妙地發泄出來了。
上一篇:《吳文柔·謁金門》原文賞析
下一篇:《彭孫遹·踏莎行》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