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羽《從軍行》唐山水詩鑒賞
陳羽
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
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從軍行》是描述軍旅之事的樂府歌辭的舊題。唐人多用以抒發故鄉之思或離別之痛,陳羽的這一首是豪邁的戰歌,歌唱一支迎著風雪挺進天山的隊伍。
詩的開端從環境落筆。“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海畔”,即湖邊;海,指內陸湖泊。王昌齡《從軍行》有“黃昏獨坐海風秋”句,李益《從軍北征》有“天山雪后海風寒”句,其“海”均作如是解。“海畔”,點明地點。“凍泥” 出現裂紋,梧桐樹的枝梢被折斷,極言“海畔”之風的寒冷、猛烈。第三句從聽覺出發: “橫笛聞聲不見人”,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的背景上,突然傳來嘹亮的笛聲。笛聲有豐富的表現力,不同的笛聲誘發不同的感情。“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東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王昌齡《從軍行》)李白、王昌齡的詩都寫到笛聲,用笛聲表現故園之情、親人之念。陳羽詩雖然也出現了“橫笛聞聲”的意象,但并無陳陳相因之感,而是賦予了全新的意義。這全新的意義在第三句里引而未發,直至末句“紅旗直上天山雪”才隱約透露出來。笛聲來自何人? 詩人以 “不見人”宕開去,不作正面回答,卻展現出一幅威武壯美的行軍圖: 巍巍天山,皚皚白雪,在迎風招展的鮮艷紅旗指引下,一支軍隊正向天山峰頂進軍。以“紅旗”代進軍的隊伍,未言吹笛人,而自有人在。語言極為簡潔,形象格外顯豁。不取“紅旗翻卷”一類字眼,而拈出 “紅旗直上”,可以想見這支隊伍的精神狀態: 英姿勃勃,堅韌不拔,義無返顧,勇往直前。而這“紅旗直上”卻是在“橫笛聞聲”之時的壯舉,由此推想這笛聲,既不是令人“起故園情”的《折揚柳》,又不是引人懷念親人的《關山月》,而是一種激勵將士沖鋒陷陣、血戰到底的雄壯的樂聲。“笛,滌也,所以滌邪穢納之雅正。” (《風俗通》)在紅旗指引下無所畏懼奮勇殺敵,或許正是“笛” 中應有之義呢!
巧用烘托,是這首詩的一個顯著特點。寫一支隊伍的進軍,拋棄平鋪直敘,著力揭示環境的惡劣,狂風的淫威,為充分展現從軍將士的戰斗意志和精神風貌,起到了強烈的烘托氣氛的作用。詩以景結情,將贊頌之意寓于色彩鮮明的畫面,讓讀者去體味和想象,收到了事半功倍,“文已盡而意無窮” (鐘嶸《詩品·總論》)的藝術效果。前人評此絕句: “二十八字,一片圖畫” (《唐才子傳》),堪稱確評。
上一篇:王昌齡《從軍行》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杜荀鶴《冬末同友人泛瀟湘》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