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鑒賞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是白居易少年時代的作品,也是當時傳誦的名篇。相傳作者僅十六歲就寫了此作,得到長安名士顧況的推崇,特賞其中“野火”二句。唐張固曾在《幽閉鼓吹》中記載:
白尚道應舉,初至京,以詩謁顧著作況,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 “米價方貴,居亦不易。” 乃披卷首篇 (即指此詩),即嗟賞曰:“道得個語,居即易矣。” 因為之延譽,聲名大振。
這個故事傳得很神、也很久,直至如今。但據有人研究,這不過是一個缺乏確據的傳說而已。因為白居易自十一歲至十八歲均在江南;貞元五年以后,顧況即貶官去了饒州,不久又轉至蘇州。據此,他兩人不大可能在長安相見。
“賦得”,即賦詩得到某個題目之意。故對那些限定詩題或題材的詩作,多在題前冠以“賦得”二字。這種作法源于“應制詩”,后廣泛使用于科舉“試帖詩”。有時集會,大家共寫一個題目,往往題前也加“賦得”字樣。
“古原”,歷史著名的平原,有如長安的樂游原等。
* * * *
前四句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離離,繁茂貌。原,原野。枯榮,指草的枯萎與茂盛。詩人從首句點題,第二句指出草木生長的規律;三、四兩句是第二句的發展,歌詠草之生命力的頑強。
后四句是: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遠芳,播散很遠的草香,或說無邊的芳草。侵,占也,引申為吞沒或掩蓋。晴翠,陽光照耀下的綠野。這五、六兩句進一步渲染了青草的無限生機和春日和煦宜人;同時緊扣了題中的“古原”,并為下邊送別作了厚厚的鋪墊。最后兩句,又是正面補足題中“送別”的意思。它化用了《楚辭·招隱士》的詩句:“王孫兮不歸,青草生兮萋萋。”王孫,原指貴族后代,這里泛指離家遠游的人。萋萋(qī凄),草生長得茂盛貌。
* * * *
這里不作一般的語譯,恕我借用學生的一份作業——將古典詩歌改寫成現代新詩。其詩是:
原野漫漫無際,
野草蔥籠茂密。
野草啊,
你一年一度:
春長秋萎,
枯枯榮榮;
周而復始喲,
永不停息!
野火啊,
你燒了它細小的軀干,
燒不掉它強大生命力;
一旦春風化雨,
它又生長著,生長著……
綠遍原野!
蔓延無邊的芳草,
正如大海的滔滔碧浪,
沖向遠方的古道,
涌向荒涼的古城;
廣闊優美的綠野喲,
翠光四射,情意濃濃。
離緒綿綿溢綠野,
綠野萋萋滿別情。
(陳必寬)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樂府民歌·讀曲歌(選二首)》鑒賞
下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晉詩歌·嵇康·贈秀才入軍(選一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