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樂府民歌·讀曲歌(選二首)》鑒賞
無名氏
其 一
憐歡敢喚名,念歡不呼字!
連喚歡又歡,兩誓不相棄。
其 二
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
愿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
《讀曲歌》,也屬于“吳聲歌曲”。“讀曲”一作“獨曲”,意即徒歌,歌唱時不配音樂。它是一組大型組詩,共八十九首,是現(xiàn)存“吳聲”各曲中數(shù)量最大的一組歌曲,而內容卻全寫男女情愛。
先解讀其一:
憐歡敢喚名,念歡不呼字! 連喚歡又歡,兩誓不相棄。
這是描寫一對情人在熱戀中的情景:
一個熱情奔放的女子,卻對自己傾愛的情郎不喚姓名,也不叫表字,只是連聲地叫著:“歡,歡,歡”,即“郎呀、郎呀、郎”,所以拼命地喚郎,只為了立一個熱烈的堅定的“誓”:兩不相棄!
這里的敢,作“豈敢”解,不要從肯定方面去理解,這才上下通貫,且顯示愛之真切。
* * * *
接下去再看更有趣的一首——
打殺長鳴雞,彈去烏臼鳥。愿得連冥不復曙,一年都一曉。
烏臼鳥,是一種候鳥,又名“黎雀”,因它于黎明時啼喚。冥與曙,前者為黑夜,后者為天亮。都,猶“凡”。
一對情人共眠,只怕天曉。于是,弄捧舉弓地驅逐一切“擾眠”的東西——啼雞與黎雀等,好讓情人倆永駐溫柔之鄉(xiāng)。它細膩地表現(xiàn)了愛戀之深切,真實地寫出了“思婦嘆日長,歡娛恨夜短”的情人心懷。
此詩的語言,似乎帶有一點稚氣和傻氣,看來發(fā)笑。但它對于傳情示愛,卻有很大作用,使人覺得詩中彌溢著熱烈的情愛,且纏綿委婉,一往情深。這種描寫手法,在民歌中比較突出,甚富民間情趣。
(二)北朝民歌
木蘭詩
無名氏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 “木蘭不用尚書郎。
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
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蘭詩》,亦稱《木蘭辭》。因它原是樂府民歌,用以譜曲的詩,故稱為“辭”。它屬于樂府分類中的“梁鼓角橫吹曲”,最早見于陳代沙門智匠所撰的《古今樂錄》。此書共十二卷,已佚,僅見于《隋書·經(jīng)籍志》。
本詩是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作品,曾為后世將它同《焦仲卿妻》并譽為“民歌雙璧”。它用五言為主,間以七言、九言的雜言詩,敘述著古代女英雄木蘭喬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正同《焦》詩的悲劇結局相反,是一幕很動人的喜劇。
它的成詩時代,古今均有爭議,且意見還比較紛紜。有魏、晉、齊、梁,以至隋唐各說,特別是“隋唐說”,似乎理由很充分(①唐人韋元甫有擬作《木蘭辭》,因疑原作也出自他手;②詩中的“策勛十二轉”,乃唐代官制,“明駝”,是唐代驛制等;③“萬里赴戎機”以下四句,酷似唐詩風格,等等)。但是,此說是不足信的,因為,在陳代沙門智匠的《古今樂錄》中已有著錄。可見,此詩最晚不會遲于陳代。現(xiàn)今,一般都認為,它是北朝時的作品;有的還進一步指出,它是以北魏同柔然(族)的戰(zhàn)爭為其歷史背景的。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更具體地斷定為:“這首詩當是魏遷都洛陽以后,六鎮(zhèn)起事以前的作品”。近年來,對此又有新的研究成果。如曹熙《〈木蘭詩〉新考》中,明確地指出,《木蘭詩》寫成于“太平真君二年十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年號,即公元441年),木蘭凱旋回家之后。”(詳見《齊齊哈爾師院學報》一九八二年第二期)。這是一說,比“范氏說”遲了五十二年以上,似乎過晚了。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不過,看來,此說蠻有根據(jù)的。不管怎樣,斷為“北魏時作品”,似應當可信的,至于何代何年,尚待進一步考證。
它為何人所作?一直懸而未決。前人曾以此歸屬三國的曹植或中唐韋元甫等人,其實,均不足信。新中國建立以來,對此卻有比較一致的看法:北朝時北方民歌,起初在民間口頭流傳,后來經(jīng)過后世文人(如隋唐等)的加工潤色。但自從一九八二年在黑龍江大興安嶺發(fā)掘了鮮卑石室的拓跋燾的祝文之后,現(xiàn)在又有人提出著作權問題。據(jù)考證,還提出《木蘭詩》的時代、作者和木蘭其人其事等一系列問題的新的論斷。斷定說:女英雄木蘭確有其人;代父從軍確有其事;《木蘭詩》作者,即詩中主人公自己“穆蘭”。詳情可參看曹熙的這篇考證文章。在這里介紹它,并非要大家遽為同意這個新論斷,只是告知一個信息而已。
《木蘭詩》,是早已為人們所熟知的名篇,據(jù)此改編的戲劇和電影,大家也看熟了。的確,故事已很熟悉,初中語文教材已經(jīng)選入,不少人已教過,更多的人已經(jīng)讀過。因此,我想不必逐字逐句地講解,而著重串講其大意,并對若干有不同理解的疑詞難句,多作些解說。
* * * *
全詩62句、330字(一作336字),是雜言體敘事樂府詩。按其內容主要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分五個小段):
第一部分(1段):木蘭代父從軍緣由;
第二部分(2—4段):木蘭代父從軍過程;
第三部分(5段):木蘭復員回鄉(xiāng)情景。
一、木蘭代父從軍緣由
詩歌一開篇,就用“停機嘆息”的描寫來渲染主人公的憂郁和苦惱。它寫道——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開頭的這句唧唧,到底是什么聲音?是嘆息聲,還是織機聲?早年的注本都解為“嘆息聲”,現(xiàn)今出現(xiàn)了“織機聲”的解釋(見中學語文課本)。我看,以“嘆息聲”為是。因為這樣有利于加強主人公郁悶心情和氣氛的渲染。不僅如此,還可從古籍的《文苑英華》和《折揚柳歌》等詩集中找到相似之詩句。所用的“唧唧”、“敕敕”、“歷歷”等,均為表嘆之詞。再說,從下句“當戶織”的新解來看,更可肯定為“嘆聲”無疑。當戶織,一般都注說“對著門織布”。現(xiàn)在有了“新考”之后,認為應當解作“木蘭擔當她家(戶)的織布任務。因為,按魏制,不論民戶或漏戶都要向政府交納綸錦作貢賦。所以,木蘭因是她家的主要勞動力,當然,要擔當這戶的織布任務。這說明她的擔子很重,這樣解釋,正加深了“唧唧復唧唧”、停機長嘆舉動的原因。所以,往日清脆悅耳的機杼聲聽不到了,只聽見“唧唧歷歷”的長吁短嘆了。作者在此雖只是“繪聲”并未“繪色”,但一個充滿憂愁的女郎形象,就在這聲聲長嘆中顯現(xiàn)出來,并深深地抓住人們的心。不禁要發(fā)問:她有著什么心事?為什么不斷嘆息?
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發(fā)問者是誰?可以是她的父母,也可能是關心她的鄰人什么的,不必死摳。在這里,以其爹娘來發(fā)問為妥。他們用了兩句相近的問話,傳達了急于弄清女兒心事的口吻。憶與思,都是想的意思。木蘭的答話,也用兩句相似的答對,活現(xiàn)了女兒急忙否認,故作鎮(zhèn)定的情態(tài)。但是,事關重大,怎能避而不談呢?木蘭告訴爹娘——
昨夜見軍帖,可汗 (Kèhán) 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 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這八句很重要,既表現(xiàn)了木蘭的勇敢堅毅精神,又為整個“喬裝代父從軍”故事打下了基礎。你看,朝廷頻頻發(fā)下文書要抽爺出征,但是爺已年邁,木蘭又無兄長,小弟年幼,只有她到了適征年齡。怎么辦?解決辦法當然只有“女替爺征”了。在當時來說,這是唯一可行的解決矛盾的辦法。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代父從軍”的事故來,讓人感到合情合理,令人信服。
這里,著重說一說市鞍馬。市,購買。鞍馬,即馬與馬鞍。從這句可以推知,北魏當時的軍事結構,是兵民一體的。在規(guī)定的應征年齡之內的人,平時在家生產(chǎn),戰(zhàn)時即自備鞍馬兵器應征,召之即來,來之能戰(zhàn)。也從這時可知,木蘭父親這時年齡在六十歲以上,未超過六十五歲。因為北魏兵制規(guī)定:年齡在十五至六十五歲之男子,都屬于“丁口”,平時在家生產(chǎn),戰(zhàn)時二丁抽一、三丁抽二,各備鞍馬兵器參軍作戰(zhàn)。
二、木蘭代父從軍過程
出征前的準備——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這里,作者采取鋪陳的“賦法”,用了東、西、南、北一組排比句,它的目的不在于是否真的要跑這么多的市場才能購置出征的裝備,而在于渲染木蘭積極地為出征作準備的繁忙氣氛和從軍的熱烈情緒。同時,從東市、西市、南市和北市的描述中透露一點當時木蘭家所在地的富庶程度,因為只有經(jīng)濟繁榮了,才有必要和可能在四方設市。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轡頭,是駕馭馬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接著是出征途中情景——
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黑山、燕山,是當時北方邊境的兩座大山,詩中常作邊塞戰(zhàn)場的代稱。這里卻是實指,即在五原附近,古之陰山腳下,也即今之大青山包頭市附近。那時的黑山頭,是一個邊防重鎮(zhèn)(一說,是殺虎山或天壽山,不知所據(jù)者何?)燕山,即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之杭愛山。
這段文字,說明二層意思:
一層是兩組“旦——暮”對偶句,說明木蘭出征的路線,征途遙遠,行軍迅速和軍情緊迫,是為表現(xiàn)出征健兒的豪邁氣慨而設的;
另一層,是兩對“不聞——但聞”對偶句,說明木蘭離家越遠而思親越切的心情,是用烘托手法描繪思親少女的細膩情懷的。
這些描寫以景抒情,情景兼容,把木蘭的復雜思想感情和不同身份都逼真地顯現(xiàn)了出來,令人覺得意味特別深長。
下邊六句既概括又形象地寫了木蘭的征戰(zhàn)生活——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這里,不但描寫了木蘭騎著駿馬,以矯健身姿跨山越嶺,跨過道道關口,飛越重重山巒,奔赴在萬里戰(zhàn)線上;它還寫了邊塞戰(zhàn)場上的夜景:凜冽的北風傳送著“托、托、托”的刁斗的敲更聲,冷森森的月光,照射在明晃晃的鎧甲上,越顯得大漠南北的氣候寒冷,戰(zhàn)場氣氛森嚴和戰(zhàn)士不畏艱苦的豪雄生活。同時,這里又反映了戰(zhàn)爭的持久,戰(zhàn)斗的激烈悲壯,并以“將軍身死”同“壯士生還”作對比,映襯出木蘭的英勇善戰(zhàn)。
這是從字面上表現(xiàn)出來的大體情景。但是,這段文字,特別是前二句,還告訴大家一個隱藏很久不被發(fā)現(xiàn)的秘密,即——
木蘭當?shù)氖鞘裁幢?其軍旅身份究竟是什么?
這在“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中透露了消息。她當?shù)氖且幻麄髁畋?即通訊兵種)。何以見得?
赴戎機——戎機者,即軍事機密,不可攏統(tǒng)地說,“指軍務”或說“指戰(zhàn)爭”。帶著軍事機密,到處奔跑,是什么人呢? 當然是奔波于各戰(zhàn)場同主帥大本營之間的搞通訊聯(lián)絡的人了,那就是傳令兵。此其一。還有:
度若飛——它為此提供了進一步的佐證。戰(zhàn)地中的各個關口都是有重兵把守的,不給人任意度越。這詩中說的不僅是一般的“度”,而且是快速如飛地“度過”。那又可能是什么人呢?惟有傳令通訊者,別無他人! 如果,大軍過關,那就不宜用“度若飛”的字眼。
這僅僅是就這兩句詩中透露的消息,如若認為證據(jù)還不夠有力,那么,請在全詩中再尋佐證。現(xiàn)在先回顧前邊已讀過的詩句,其中不是有一句“愿為市駿馬”嗎?這個“市駿馬”,實際已埋下了伏筆。為什么出征要買“駿馬”呢?大家知道,“駿馬”者,乃能跑善戰(zhàn)的高頭良馬也。跑得快,就為木蘭從軍后擇當傳令兵,提供的物質保證。下文還有些證據(jù)可找,待讀到時再說。
在這第二部分中,還有最后一層內容,即:轉而敘述朝見天子的情景——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明堂,是國君舉行大典的朝堂(廳堂)。策勛,就是記功;十二轉和百千強,是說記功次數(shù)之多,賜賞財物之夥。天子在“明堂”召見,是最高的榮譽;賜以奇勛厚賞,拜以尚書郎高官,更是君王對功臣的極度器重。但是,木蘭不愿接受高官的封賞和留京,而只要一匹好駱駝送她回家鄉(xiāng)就滿足了。
詩歌這樣寫,更突出了木蘭不為富貴所動的高尚品格。當時,她雖是聲名顯赫的英雄,同時,她依然是爺娘身邊的純樸女兒。
這里有幾個詞語,要作進一步說明:
①為什么又講“天子”,又稱“可汗”?二者,指的都是國君。天子,原是漢稱;可汗,原是胡稱。在這里是統(tǒng)一的,均系當時召見木蘭的國王。所以,前后稱呼不同,是因為召見的場合不同。前邊講策封賞賜,是各族將士在一起時的場合,所以采用通稱,叫“天子”。因為,這時北魏已統(tǒng)一中國北方,已成為各族人共仰的皇帝,即天子。后邊稱“可汗”,是在國王單獨接見木蘭詢問要求什么時的場合,故用他們本族(鮮卑)的稱呼。
②明駝千里足的異文。原文是“愿馳千里足”。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愿借明駝千里足”,并說:“駝臥,腹不貼地,屈足漏明,則行千里”。據(jù)此,“明駝”,即指好駱駝。又有一說,明者,白也,明駝,即指白駱駝。唐人哥舒翰有白駱駝,日行五百里(見《明皇雜錄》)。由此,可見“明駝”二字,很可能是唐人加上去的。這大概就是“后人潤色”的部分之一吧。
③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兩句,也是木蘭傳令兵身份的佐證。這個單獨接見的對話,透露了有父子般的感情,可汗十分了解木蘭的能力,故欲封她為尚書郎,并單獨召見征詢。可以想見,若非經(jīng)常接觸的人,怎么有如此交情,如沒有深來厚往,又怎么了解底細?試想,在軍中誰能有這個機會?傳令兵一類的差使,是最好的條件。
三、木蘭復員回鄉(xiāng)的情景
作者在這一部分中,用了具有特征性的人物動作,敘述了親人相聚的歡樂氣氛和木蘭的心態(tài)和表現(xiàn)。
先敘在十二年后親人相聚的歡樂——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在這里,寫了一個歡迎木蘭還家的有色有聲的歡快場面,所寫的人物動作,都切合各人的特征。如爺娘,說是相互攙扶著出郭去迎接,正是老年人的特點;寫阿姊,即說對著窗戶忙著梳妝打扮,這是女兒家的舉止;寫小弟,說是在霍霍地磨刀,準備殺豬宰羊,正是小伙子的行動。他們內心的歡樂是相同的,其表現(xiàn)正好符合各人的特點。這就使人物活靈活現(xiàn),富有情趣。
這時,木蘭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詩歌接著寫道——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
閣,此指女人臥室。云鬢,說女子的頭發(fā)柔密如云。帖花黃,在臉額上貼金色的剪花(如星、月、花、鳥之類),或在額上涂一點黃顏色。這是當時婦女流行的一種裝飾。
在此,作者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式明快地描繪了木蘭的一系列動作,生動地表現(xiàn)了她在久別家鄉(xiāng)返歸之后的無比欣喜心情。這時木蘭在經(jīng)過整理的久已擱置的早年閨房中,窗明幾凈,戰(zhàn)袍已換上了女裝,正對著窗戶梳理著頭發(fā),照著鏡子打扮,一個英勇善戰(zhàn)的壯士恢復農(nóng)家姑娘的本來面目,顯得特別引人。
于此情況下,寫了木蘭改裝后情景——
出門看伙伴,伙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在多年的共同戰(zhàn)斗中,不知道木蘭竟是一位漂亮的女郎,現(xiàn)在突然出現(xiàn)在伙伴們面前,怎能不令人震驚呢?此情此景,是完全可以想到伙伴們的詫異程度的。這個詫異,也包含著他們對木蘭的贊嘆,贊嘆她那種驚人的機敏與謹慎!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里正說明了木蘭在軍中當傳令兵的身分。因為如此漫長的軍營生活,如果不是干單獨活動多的兵種,即使具有十二萬分的謹慎小心,也難于保密始終的。
正當伙伴們驚嘆不已時,木蘭卻怡然而笑地從容作答——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撲朔,形容兔腳的躍跳;迷離,形容兔眼的眨動。撲朔迷離,是雄兔與雌兔的共同習性。這兩句是互文見義,不可割裂開來解釋。
木蘭給大家釋疑壓驚說:這有什么可驚駭?shù)哪?雄兔腳愛跳騰,眼珠喜愛眨動,雌兔不也是如此嗎?雙兔挨著地一道飛跑,怎么能分清誰是雄誰是雌?言外之意是說:我同你們男人一樣行軍,一樣打仗,一般裝束,一般舉止,你們怎能看得出我是女子呢?
這雙兔的比喻,實在太妙了:既有幽默感,又有哲理性,閃爍著智慧的光輝,流露著勝利的喜悅。不禁使人感到這時的木蘭,一定豪情滿懷:我們女子不是也可同男子一樣地外出作戰(zhàn),為國立功嗎!
木蘭喬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就在這個妙趣橫生的結尾和洋溢樂觀情緒的喜劇氛圍中結束。
* * * *
這篇樂府敘事詩,在藝術上有幾點很突出,需要我們細味精酌,主要的有四點:
一、成功塑造了木蘭形象
木蘭站立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她是一個云鬢花黃的秀麗女郎,她又是一位金戈鐵馬的英姿颯爽的豪杰。在家時,她聰明能干,是一位勤勞儉樸的村姑;在戰(zhàn)時,她又是機智勇敢、剛毅頑強、敢于走險,身經(jīng)百戰(zhàn),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女英雄;在勝利后,不愛名利,謝絕高爵,毅然返家,重新從事和平勞動,具有高尚情操的勞動婦女;同時,她熱愛故鄉(xiāng),熱愛親人,也熱愛祖國。她能過悠閑的閨閣生活,也能過奔騰的戎馬生涯;她不怕戰(zhàn)爭,但更愛和平。就是這樣,作者把我們中華民族的各種美德和優(yōu)秀特性集中于一身,從木蘭這個典型中完美地體現(xiàn)了出來。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古典詩歌中,這是第一次塑造了一個具有高尚節(jié)操和英勇剛毅性格的女英雄形象,打破了舊社會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觀念。英雄木蘭,一直使我國婦女感到揚眉吐氣。同時,這篇《木蘭詩》還用了喜劇手法,巧妙地暴露了北朝社會隱藏著的悲劇性的現(xiàn)實。
二、一系列對照手法的運用
在表達藝術上,這首敘事詩一個十分突出的手法,是“對照”的大量運用。請看:以對照,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以對照,刻畫人物的形象;又以對照,進行景物和場景的描寫;還是以對照,擴大與深化主題思想。以下略舉數(shù)例:
第一、需要與條件的對照。故事開頭,就給人們擺上一個鮮明的對照:一方天子下令征兵,軍書頻頻急催,“阿爺卷卷有名”;一方卻年高體衰的阿爺難以應征,又無適齡男丁可以替代,只有適齡女兒,卻又不可應征。這就是客觀上的需要同主觀上條件進行對照。對照結果,作出了一個“市鞍馬”、“替爺征”的決斷。這不單刻畫了木蘭的形象,而且巧妙地引出了“喬裝代父從軍”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
第二、在征途中的對照。于出征途中,木蘭的內心與外表又進行了對照:她的外表是健兒、戰(zhàn)士,她的內心卻是少女、閨秀。以身許國與思念親人形成強烈的對照,從而深刻地刻畫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女英雄性格。
第三、軍營生活中一系列對照。先有“將軍身死”與“壯士生歸”的生死對照,突出了木蘭出生入死、英勇善戰(zhàn)的性格;繼而可汗封官與木蘭辭歸的對照,顯示了木蘭的高潔品性,并引出木蘭還家團聚歡樂等場景描寫;在其中的天子盛情請留與木蘭執(zhí)意不就的對照,更顯出木蘭的喬裝外貌與內情真相的深刻矛盾,使情節(jié)更富有戲劇性。
第四、紅裝與戎裝的對照。木蘭復員返家后的描寫中,也有不少對照手法的運用。比如:戎裝一下變紅裝,是一個裝束上的強烈對照;木蘭梳妝打扮與伙伴熟視不察,也是一個很好對照,不僅顯示她的機智慎密本性,而且渲染了“女扮男裝”這個核心特點;另外,木蘭倩裝同戰(zhàn)友相見,伙伴驚嘆贊美與木蘭以“雙兔釋疑”,也形成了一個更有風趣的鮮明對照。
此外,還有一個對照,即:憂與喜對照。詩之開端大量“寫憂”,詩之結尾任情“述喜”,一憂一喜,是結構上的照應,也是情節(jié)上的對照。這個對照,不僅引人入勝,而且饒有情趣,想味無窮。
三、有繁有簡,細膩與粗獷結合
詩人對繁、簡的采用,是由主題決定其取舍的。凡有利于突出主題的均用“繁筆”,重彩描繪;相反的,則用“簡筆”,加以淡寫輕描,簡括地一帶而過。以下分別加以審察:
第一、先看“繁筆”的使用。比如,用鋪張手法寫備置鞍馬,是為了顯示忙碌緊張氣氛,也為了突出木蘭從軍的熱烈心情。又如,讓全家人出場,并大寫其準備歡迎木蘭返鄉(xiāng)情景,是為了造成喜氣洋洋的效果,當然,也為了突出木蘭謝辭封賞、淡然返鄉(xiāng)的高尚節(jié)操,受到家人的熱烈贊賞。還有用繁筆的是,以較多筆墨描述木蘭回家后的理妝和出見同來伙伴,以及以“雙兔釋疑”的風趣比喻,都是為了給木蘭性格以更深入的刻劃,并使故事結束于濃濃的喜劇氣氛之中,以便更深入發(fā)掘主題。
第二、再看“簡筆”的運用。作者對于“簡筆”的取舍,也是苦心經(jīng)營的。比如:女扮男裝的有關細節(jié)、戰(zhàn)場上具體戰(zhàn)斗狀況、回家后木蘭與家人的見面和敘談,以及木蘭家居后的情況如何等等,因為對于刻畫和塑造一個女英雄形象的關系不很密切,都一概從簡,略略帶過。這種寫法,不僅可以省去描寫許多次要的情節(jié),給該詳寫的留出篇幅,而且可以造成詩境的空靈剔透,詩意發(fā)展的較大躍動,留下許多想象余地,使詩歌更豐滿、更引人。
四、語言運用豐富多彩
明人胡應麟在《詩藪》中說:“五言之瞻,極于《焦仲卿妻》;雜言之瞻,極于《木蘭詩》。”的確,《木蘭詩》不僅“事奇詩奇”,而語言也奇。它將樸素自然的口語同精工華麗的律句并用;長句(七字句、九字句)與短句(五字句)錯雜出現(xiàn);又以排比句、復疊句和對偶句共陳于詩篇,加上新奇幽默的設喻,等等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都從各個角度增強了詩歌的感染力。無怪乎它經(jīng)過了一千四五百年的時代風雨的沖刷,仍然光彩照人,顯出無限的生命力。
清人對此詩作了高度的贊譽:
(《木蘭詩》) 事奇詩奇,卑靡時得此,如鳳凰鳴,慶云見,為之快絕。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晉詩歌·陶潛·讀《山海經(jīng)》(選一首)》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