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諸子散文·墨子《公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公輸盤為楚造云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齊,行十曰十夜,而至于郢,見公輸盤。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殺之。”
公輸盤不說。
子墨子曰:“請獻千金?!?br>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br>
公輸盤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輸盤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見我于王?”
公輸盤曰:“諾!”
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粱肉,鄰有糠糟,而欲竊之。此為何若人?”王曰:“必為竊疾矣?!?br>
子墨子曰:“荊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猶文軒之與敝輿也;荊有云夢,犀兕麋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鼉,為天下富,宋所為無雉兔鮒魚者也,此猶粱肉之與糠糟也;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章,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臣以三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臣見大王之必傷義而不得?!?br>
王曰:“善哉! 雖然,公輸盤為我為云梯,必取宋?!?br>
於是見公輸盤。子墨子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輸盤詘。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br>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問其故。子墨子曰:“公輸盤之意,不過欲殺臣。殺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雖殺臣,不能絕也?!背踉唬骸吧圃? 吾請無攻宋矣。”
子墨子歸,過宋,天雨,庇其閭中,守閭者不內也。故曰:“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爭于明者,眾人知之。”
這一篇是墨子弟子記載墨子生平可歌可頌的事跡,故事也見《戰國策·宋策》。文章描寫了墨子如何說服公輸盤和楚王,阻止了一場楚國準備滅掉弱小的宋國的不義戰爭。
這是一篇生動的敘事文,但在對公輸盤和楚王的言談話語間巧妙地灌輸了墨子的非攻思想。
這篇文章具備了戰國時策士的夸張手法,一開始就寫墨子聽到了公輸盤奉楚王命將攻宋的信息,從齊國起身,“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荊州)”。
如果開門見山地去說公輸盤,便難以運用他“譬”、“侔”、“援”、“推”的邏輯,于是墨子設計使公輸盤陷入非攻的邏輯推論中。他見到公輸盤后,首先是請求他代墨子殺人,說:“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殺之?!辈⒃S以千金的賄賂。這屬于《非攻上》所說的“小為非”。公輸不肯,說:“吾義固不殺人?!比缓竽佑眯榉莿t知非,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的理論質問他為什么造云梯將攻宋?認為楚地廣人稀,攻宋是取自己有余的土地而消耗本已不足的人民,這是不智,攻無罪之宋是不仁,知而不諫是不忠,諫爭不被接受是不強,義不殺少而殺眾是不知類推是大為非。于是公輸辭窮,委過于楚王。
墨子見楚王也以譬喻問楚王,有人舍文軒偷敝器,舍錦繡偷短褐,舍粱肉偷糠糟,這樣是什么人。楚王認為必有偷竊之病。這也是小為非則知其非。然后墨子夸陳楚國土地之廣,物產之富,卻攻地方五百里、連雉兔狐貍和長木都沒有的宋,和有竊疾實屬同類,正是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
從道義上講,墨子的理論已經戰勝了楚王,但道義不能制止楚王兼并的意志(這一點墨子也是有預見的),楚王認為云梯已造,不能停止攻宋。文章一波三折,最后引出公輸盤和墨子斗攻守的器械,用以估計是否能戰勝宋國。公輸盤攻術既窮,墨子守計還有余。公輸盤又心生一計,但墨子早已料到是想殺掉自己,故事先已命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制造好守具,為宋國守備了。于是楚王只好罷兵。
這篇文章反映了墨子的理論在實際的運用中,取得一定成效,墨子運用邏輯推理的辯論術也很精明。墨子也具有預見性,早已命弟子們制造防守工具做準備,挫敗公輸盤和楚王的陰謀。
但事實說明再好的理論和義正詞嚴的說理并不能止戰。墨子的《兼愛》、《非攻》理論在揭露統治者罪惡方面是起作用的,但他的主張卻是一種空想,所以在《公輸》篇中,決定楚王和公輸盤停止攻宋的,不是理論,而是必需具有防御的實力和充分的戰備。只靠墨者之徒奔走救援是無濟于事的,后來宋國還是被它國兼并了。
這似乎是墨者之徒對墨子景仰而創造的一種理想化了的傳說。所以文章結尾一段,說墨子回到宋國,遇上雨,守閭的人不讓他人閭躲避,于是文章概括墨子的特點說:“治于神者,眾人不知其功。治于明者,眾人知之?!本褪钦f,暗地里從精神方面做工作取勝的,防患于未然,普通人并不知道他的功績;以公開外交或武力方式取勝的,普通人便都知道。這篇文章筆下的墨子確實帶有幾分神秘色彩。
上一篇:詩歌·詩經·小雅《何草不黃》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金和詩《蘭陵女兒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