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首詩自古以來膾炙人口,是杜牧的名作。全詩以極為傳神的筆調,勾勒出江南春景的繁富與廣闊,可謂境生象外,意溢言表。
要以絕句的形式描寫整個江南的春色,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絕句是詩中最短小的,而“江南春”則是無邊無際的。為了突破這個矛盾,詩人采取了截取富于表現力的橫斷面而以藝術邏輯加以重心組合的方法,使全詩尤如電影畫面的前后相續。而這些畫面又共同體現了“江南春”這一主題,這樣,全詩就顯得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詩的上聯,以青蜓點水式的筆法,描寫了千里江南的鳥聲、花色、山水與酒旗:“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人的筆尖尤如飛機上的電影鏡頭,在江南水鄉上面緩慢地移動,這些誘人的景色依次進入詩的意境之中。詩人的目力不可能視及千里,而詩人的想象卻可以跨過高山大河,自由地遨翔在詩國之中,正如齊梁時代的文論家劉勰所說:“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文心雕龍·神思》)。明代的楊慎認為若作“千里”,誰人能聽?誰人能視?提議改“千里”為“十里”(《升庵詩話》),其實,這種指責是錯誤的,如果按實計算,作“十里”,一般人也是無法視聽的,關鍵在于詩歌是藝術想象的產物,它可以突破時空的局限而憑虛構象。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替杜牧辯解說:“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這是從詩的題目出發,雖然有一定道理,還是沒有抓住此詩“坐馳可以役萬景”(劉禹錫語)的想象特色。
“鶯啼”狀江南春之聲,“綠映紅”寫江南春之色。冬去春來,萬象萌動,黃鶯唱起了美妙的歌聲,樹木花草也抽葉吐蕾,有聲有色、耳目共感,這種意境是單憑音樂或繪畫都無法企及的。在江南的繁富村郭之中,詩人選取了“酒旗風”加以渲染。村郭中可有很多東西入詩,詩人卻偏偏點出了“酒旗”,可見詩人對酒的熱愛。從六朝到盛唐,酒與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嵇康、阮籍、陶潛、李白、杜甫等偉大詩人都以豪飲著名,并且在詩中多次提到酒,例如陶潛在《讀山海經》中說:“在世無所須,惟酒與長年!”然而妙處不止于此。詩人意在酒而不直言之,卻言“酒旗”;言“酒旗”又不直言之而說“酒旗風”,這種寫法不僅加強了詩歌的形象性,而且也符合客觀的真實。只有風吹,酒旗才能招展;只有看到酒旗飄揚,詩人才能想到酒,想到酒的美妙。王夫之說王維的詩是“廣攝四旁,環中自顯”(《唐詩評選》),就是說以描寫事物之外的其它事物來表現該事物,也就是虛實相生,杜牧“酒旗風”的意象與此完全相同。
上聯是并列寫了一組不同的景物,而下聯則抓住一個典型景物加以突出的描寫。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一聯是千古名句。初看起來,它似乎很簡單,但仔細玩味,就會體會到一種朦朧、迷離的深遠意境。江南多雨,春雨尤繁,在冬天看來一目了然的寺寺樓樓,現在卻隱藏在一片煙雨之中,若有若無,不可捉摸,給人以深邃之感,增強了詩境的深度。“南朝”二字又使人產生一種懷古的情緒,使自然景色也染上了一層社會的、歷史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表示多的意思,并非實指,與開頭的“千里”一樣。
總之,這首詩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以精煉的語言表現了江南的春景及其詩人的情懷,是難得的佳篇。
上一篇:漢樂府《江南》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軾《江城子》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