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荊門送別
李 白①
渡遠荊門外②,來從楚國游③。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④。月下飛天鏡⑤,云生結海樓⑥。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⑦。⊙【注釋】
①李白:見《上李邕》。
②荊門:即荊門山,位于今湖北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③來從:來向。楚國:古楚國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帶。
④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⑤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
⑥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⑦憐:愛。故鄉水:指從蜀地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詩本事】
荊門,即荊門山,在今湖北省宣城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相對。李白出蜀游楚,于此地送別友人。
⊙【賞評】
這首詩是李白出蜀后寫下的早期作品之一,是一首描繪祖國壯麗河山的名篇。全詩一氣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調輕快。首聯,交代詩人離開家鄉蜀川來到楚地交游,筆調輕快,充滿著一種青年式的豪邁之氣。頷聯,“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生動地描繪了詩人沿江而下所見的壯闊景象,可謂氣象闊大,氣勢飛騰。頸聯,想象奇特,筆調清新而又飄逸。二、三聯不僅表現了大自然的壯麗多姿和詩人因這種自然山水的美而生發的奇思和贊嘆,也反映了詩人從蜀地初到平原的喜悅心情和開闊的胸襟。尾聯因江水而產生的遐想和沉思,都在這“萬里送行舟”的深情祝福中,化作對故鄉的眷戀和對前途的憧憬。
全詩氣勢飛騰,意境開闊,為李白代表作之一。
⊙【詩評選輯】
①明·楊慎《升庵詩話》:太白《渡金門》詩:“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送人之羅浮》詩:“爾去之羅浮,余還憩峨眉。”……皆寓懷鄉之意。
②明·胡應麟《詩藪》:“山隨平野闊,江入大荒流”,太白壯語也,杜“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骨力過之。
③明·周珽、周敬《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三四雄壯,好形勝。”
④清·胡本淵《唐詩近體》:煉句雄闊,與杜匹敵(“山隨”二句下)。
⑤清·沈德潛《唐詩別裁》: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
上一篇:李 密《淮陽感懷》壯志凌云詩賞析
下一篇:李 頻《湖口送友人》壯志凌云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