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秋下荊門》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李白
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此行不為鱸魚膾,自愛名山入剡中。
荊門,即荊門山,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隔江和虎牙山對峙,江水湍急。戰國時為楚國西方門戶,稱為“楚之西塞”。這首詩是李白第一次出蜀遠游時初下荊門之作。
詩一起便點題,徑說自己要經過的荊門,此刻正是素霜飄落,樹木凋疏,一派江天寥廓的景象。這是深秋季節,詩人信筆所寫,沒有一點衰颯氣氛,用一“空”字,反使人有開闊、明朗的感覺。次句用典。“布帆無恙”,用東晉畫家顧愷之事,意謂一帆風順或一路平安。時李白從荊門乘舟東下,可謂“就地取材”;而且驅遣自如,恍如己出,不露絲毫痕跡,正是“使事如不使”(《寒廳詩話》)。他說自己正趁著秋風揚帆東下,輕捷快速,又透露詩人的開闊胸襟。
第三句反用西晉時吳人張翰在京城洛陽作官,見秋風起而想到故鄉的莼羹鱸魚、棄官回家的故事。“此行不為”,既表示自己胸懷大志,而且這一反跌與下句“自愛名山入剡中”呼應,使詩勢完氣足,深厚有力。“剡中”在今浙江省嵊縣一帶,多名山勝水,地有剡溪,為晉朝王羲之雪夜訪戴逵處。李白的“入剡中”不一定是要去游覽山水,也不像王雪夜訪戴那樣,要留下一段風雅韻事,它只是表明自己高風亮節,今后要做一番事業,不會與眼光短淺的張翰那樣的人為伍。這里李白沒有徑直呼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行路難三首》其一),而是用托意象征手法,表明他所追求的一種美好的境界。李鍈《詩法易簡錄》對此詩的結構寫法所道頗詳,“首句寫荊門,用‘霜落’、‘樹空’等字,已為次句‘秋風’通氣。次句寫舟下,趁便嵌入‘掛秋風’字,暗引起第三句‘鱸魚膾’意來。第三句即以‘此行’承住上二句,以‘不為鱸魚膾’五字翻用張翰事,以生出第四句來,托興名山,用意委婉”。后二句所言尤確。
上一篇:王駕《社日》精選經典唐詩鑒賞
下一篇:杜甫《秋興八首》精選經典唐詩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