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原文賞析
萬里乘風去復來,只身東海挾春雷。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六月初六凌晨,燈火燭天,兵士如臨大敵,列隊押著一位三十歲左右的年輕婦女。她腦后挽髻,鬢無亂發,白衣綢褲,雖被反綁雙手卻神態自若,穩步走向紹興古軒亭口。晨四時,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劊子手舉起萬惡的屠刀,白光過處,這位名垂千古的“巾幗英雄”(孫中山語)獻出了自己的青春、頭顱和熱血。這便是中國近代史上婦女為革命被斬頭的第一人。
綜觀幾千年中國歷史,自《詩經》中愛國的許穆夫人起至今,女詩人何止萬千。然而誰人的詩里有這樣多關于為革命獻出頭顱的鏗鏘詩句?“赤鐵主義當今日,百萬頭顱等一毛。”“大好頭顱求善價,不知誰是沽屠人。”“盧梭文筆波蘭血,拼把頭顱換凱歌。”“頭顱原大好,志愿貴縱橫。”“好將十萬頭顱血,一洗腥膻祖國塵。”“頭顱肯使閑中老?祖國寧甘劫后灰!”(以上引詩均見秋瑾遺作)這不是吟風弄月、無病呻吟,也不是故作豪放、紙上談兵。頭顱從項上滾落,赤血從腔中噴出,連同她冰清玉潔的心和火一樣的愛,都化作了詩句,化作了尸去魂留的苦戀,永遠獻給了苦難的祖國。我親愛的祖國,我骨肉的姐妹,我們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怎不為這樣的女杰自豪、驕傲!
光緒三十年(1904),日本、俄國為爭奪我國東北,竟然在中國領土上進行了一場可恥的戰爭。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甘為魚肉任人宰割,居然宣布“中立”。這場戰爭還在進行時,1905年,茫茫黃海波翻浪卷,一艘遠洋輪船在春雷、疾雨中向東駛去。一位儀態嫻雅俊秀的年輕婦人卻緊鎖雙眉,凝視著遠方。這就是秋瑾。她出身官宦,嫁與富商官僚,完全有條件養尊處優,安享榮華。只因目睹了國家民族的危難,政府的腐敗,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也為做一個真正覺醒的、與男人平等的人,她毅然拋家棄子,沖破重重阻力,只身奔赴日本。這是她從日本返國籌集學費后第二次赴日。“萬里乘風去復來,只身東海挾 (xie)春雷。”正是秋瑾不遠萬里兩度到日本求學、橫渡黃海 (因在我國大陸以東,泛稱“東海”)真實的寫照,更是她“乘長風破萬里浪” (南宋宗愨語),大志在胸、向往革命的激情之流露。“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每句前二字均是否定語氣,即不忍、豈肯之意。詩人用地圖改變顏色,來形象地表現國土被別的強國割裂、霸占的事實。“劫灰”,乃佛教用語,原指天地經歷劫火后燒剩的灰,也指變亂之中被破壞的事物。這里主要指日俄戰爭的戰火將我大好河山燒成一片焦土。這兩句緊承乘風浪、挾春雷的起句之下,以無比沉痛、憤慨的心情,大聲疾呼: 我豈能忍心看著祖國的領土被他人侵奪?我怎能聽任祖國山河被日俄強盜燒成灰燼! 讀到這里,我們不能不為女詩人愛國憂民的拳拳之心所感動,不能不對她高遠的目光、廓大的胸襟充滿欽佩與崇敬。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是的,憂國傷時,英雄灑淚,豈是幾杯濁酒可以消解的?雖然,期待“出群才”來匡時救世帶有英雄史觀的色彩,有它的局限性,但淚為憂國灑,英才思救時卻是積極、可貴的。不為救國救民,詩人何必拋棄個人的一切,奔走于萬里東洋?盡管國家沉淪,民族危難,不還是有那么多人醉生夢死,活得有滋有味嗎?秋瑾卻為國為民憂心如焚,以出群之才自期,希望能為天下興亡盡一份力量。可是挽狂瀾于既倒談何容易! 既然任何一個新社會的誕生從來都要以千千萬萬頭顱為代價,那么,好的! 給你!既然歷史的祭壇要以人頭為供果,以鮮血為酒漿,那么,好的! 給你!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須”字,意即定然、定要。“十萬”,極言其多,與上舉“百萬頭顱” 意思相同。今天,只要看看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創立,先烈們付出了兩千萬人頭,就懂得這“十萬”、“百萬”的涵義了。這兩句悲壯決絕的詩,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女子、一位資產階級革命的女英雄向清王朝發出的戰斗檄文,是給封建專制制度敲響的喪鐘。
“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字字金石,落地生根。是詩人的心聲,也是她的行動。在她被捕前夕,革命黨曾派人趕往紹興營救,勸她立即轉移。她說: “我怕死就不會出來革命,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如滿奴(指清政府) 能將我綁赴斷頭臺,革命成功至少可以提早五年,犧牲我一人,可以減少后來千百人的犧牲,(被斬頭)不是我革命失敗,而是我革命成功。”(王璧華: 《秋瑾成仁經過》,引自 《秋瑾年譜及傳記資料》,中華書局1983年版)垂死的清朝統治者有槍炮、刑獄,秋瑾這些革命者只有一條命、一顆人頭、一腔鮮血。一個“拼”字,早將一切置之度外。至于乾坤能否被挽回,秋瑾對此有深刻、清醒的認識: 可使革命提早成功,可讓同志減少犧牲。這“力挽”乾坤的勇氣、決心和實際作用,都足以使魔鬼的殿堂震顫發抖!
本詩以它勇毅恢宏的氣勢、雷霆萬鈞的力度和深沉的歷史感,動人心魄,催人淚下。而在情調上,首尾兩聯明朗、直捷,中間的頷、頸兩聯深沉、委婉。萬里乘風、挾雷東海,真是橫空出世、叱咤風云。它引出了中間兩聯:國家危難對內心的折磨熬煎和產生的巨大張力,而沉痛的決心又引出決斷的行動:拋頭灑血義無反顧,力挽乾坤一往無前。短短八句詩,五十六個字,就這樣起伏波折,前呼后應,直如河出潼關,因有太華阻擋而水力益增其奔猛,又似風回三峽,因有巫山為隔而風力益增其怒號。革命的正氣、為國犧牲的豪邁與使命感足以垂范青史、激勵后昆。
筆墨寫下的誓言,又用生命飽蘸熱血寫向了大地河山,永遠銘刻在歷史之中。我們做后代子孫的當然也必須有同樣火熱的心才能對得起秋瑾烈士為之獻身的朗朗乾坤。
上一篇:古詩《王士禛·高郵雨泊》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黎簡·龍門灘》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