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李白·蜀道難》鑒賞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豗,
砯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如此,
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
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長蛇,磨牙吮血,
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
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首詩,作于唐玄宗天寶初年(至遲不晚于天寶十二載)。這是李白依據自己在蜀地生活多年的實際經驗,利用南北朝《瑟調曲》的樂府舊題,吸納傳說、神話和民諺,并馳騁自己的豐富想象,運用高度夸張手法,以雄健縱逸的筆調、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抑揚頓挫的韻律,而描繪出的蜀地驚險奇麗風光。它具有高遠壯闊的意境,是我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主義杰作,表現了作者特有的藝術風格,是李白詩歌最主要的代表作。
至于這篇杰作的題旨是什么,自古至今尚多爭議,觀點很不一致。它的寓意究竟何在?讓我們細讀了作品后再作探討。T
為了便于對這一名篇作更好的閱讀和理解,不妨先作一個詩篇結構的剖析——
一、首句定調——領起全篇(頭四句)
二、交代來歷——展示古蜀地山川圖景(“蠶叢”—“相鉤連”):歷史悠久,四塞之國,壯士開路,秦蜀相通。
三、詳寫“難”字——具體描繪蜀道之難(“上有六龍”—“胡為乎來哉”):難在路峻,難在山高,難而發愁,難而奇險。
四、從自然到社會——由險要關隘引出險惡政治(“劍閣”—“還家”):險要的地理形勢,險惡的社會環境;勸君速歸。
五、篇末照應——增強效果(結尾三句)。
一、首句定調,領起全篇
詩篇開頭就寫道——
噫吁嚱, 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 難于上青天!
這篇贊頌祖國壯麗河山的浪漫主義名作,一開頭,就氣勢磅礴,非同凡響。你看,詩人面對高聳入云的蜀中山道,用蜀地方言驚呼道——
“咿——嗬唷——嗨! 高呵,多么高呵,這蜀道之難走,真比上天還難哪!”
這里,作者把“噫”、“吁”(xū虛)、“嚱(hū呼)”三個本來獨立的古漢語中嘆詞加以連用,就加強了語氣和感情。因為那險峻的蜀道形勢,使你不能不發出這樣的驚嘆。于是,又疊用了“危乎”、“高哉”兩個形容高峻的同義詞,來進一步突出蜀道之驚險。這樣,還感不夠,最后又拾掇民間“上青天”的比喻,極言其跋川山、登蜀道之艱難程度。詩人就是這樣地層層逼進,又是氣勢壁立、狂瀾驟起地為詩篇開了頭,給全詩定下一個基調:沉雄壯浪。
為什么攀援蜀道比上青天還難呢?
讀完全詩,就會有一個圓滿的解答。
二、交代來歷——展示古蜀地山川圖景
詩篇從歷史面貌和地理形勢等方面來展示原始蜀地的山川之景——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山崩地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蠶叢、魚鳧,是傳說中古代蜀地的兩個開國君主。四萬八千歲,是言時間久遠難詳,并非確數。秦塞,就是險阻閉塞的秦地,今陜西之地,古代稱“秦中”,多山險,故有“四塞之國”的稱號。太白、峨眉,都是蜀地山名。前者,就是秦嶺山脈的“太白峰”,聳立在秦都咸陽之西南,海拔3767米,是關中一帶之最高峰。當地民諺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薄岸朊肌?,即指著名仙山四川之峨眉山,山高也在3000米以上。由于這些崇山峻嶺的阻隔,使蜀秦之間長期莫能相互往來(即“通人煙”)。直至戰國秦惠王時代,經五丁力士開山而犧牲之后,兩地方才有了一條鉤連群山的“棧道”,開始了彼此交通。石棧,就是山崖上鑿石架木而建成的窄路,即棧道。
這里,詩人引入了一個秦王開發蜀地的神話故事。據古籍(如晉常璩《華陽國志》、漢·揚雄《蜀王本紀》)記載:秦惠王許嫁五個美女給蜀王,蜀王即派五丁(個)力士去迎娶,回來路過四川梓潼時,看見一條大蛇鉆進山洞,還有一半露在外邊,力士們欲把大蛇拉出山洞。用力一拉,山崩地裂,力士、美女均被壓在地下。從此,山分五嶺,并有了一條通道。
詩人將這個神話和前面的傳說入詩,這使蜀道更蒙上了一層神奇色彩,也使詩歌更加形象生動。這些還只是展示蜀地山川的原始圖景,還未接觸到蜀道,但它卻起著交代背景,烘托“難”字的作用。
在下邊,詩人才逐層深入地具體描繪蜀道之難:
三、詳寫“難”字——具體描繪蜀道之難
這是全詩之主體部分,這一大段有四層意思:
第一、難在路峻(由秦入蜀路徑之險)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 (鵠) 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
在這里,詩人又用了一個遠古神話。它說:太陽神乘著六條龍拉的車子,由羲和駕馭著在太空運行。行至蜀地上空不得前進了,由于蜀山的險阻,迫使太陽神不得不轉東而回,故稱“六龍回日”。高標,指山的最高峰成為一方的標志。這句詩形容蜀山之高,足以阻擋太陽之運行。逆折,回旋曲折?;卮?,彎曲的河流。這句形容山下河水曲彎回旋的樣子。在這奇峰接天、險水奔騰的情況下,就是那善于千里翱翔的黃鵠(天鵝),也飛不過去;連敏捷機靈的猿猴也愁于攀援吶。你看,面對如此險峻的高山,黃鵠、猿猱都無能為力,人要通過,不是更為困難了嗎?把蜀道路徑的艱險,描畫得如此程度,作者認為還不夠味,于是,進一步描寫:
第二、難在山高(在蜀道山巔行走之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青泥,指青泥嶺,為唐人人蜀之要道。盤盤,回旋而上,說山路迂回曲折。百、九均非實指,是說百步之內也就拐了幾道彎;縈,環繞,山路如帶,纏繞著峰巒。這兩句詩,是寫蜀道之曲折崎嶇;接著兩句是形容蜀山巍峨險峻。說這峰巒高得似乎伸手即可摸到(“捫及”)“參”星,人行走在山道上像是擦過“井”宿(星宿之名),使人緊張得屏息斂氣,幾乎不敢呼吸,只得坐下來撫胸長嘆。(一說,此“坐”,作“因為”解)。
對于參、井二星,在此作些補釋:這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上的兩個星宿之名。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云:“參井二宿,本相近。參三星,居西方七宿之末,占度十,為蜀之分野。井八星,居南方七宿之首,占度三十三,為秦之分野。青坭嶺,乃秦入蜀之路,故舉二方分野之星相聯者言之。”所渭“分野”,是我國古人認為地上某些地區與天上某些星宿相應,叫“分野”。
詩人擇取青泥嶺高峻崎嶇和行人驚駭發愁這一典型形象加以重彩描繪,對蜀道之難的渲染,已經達到了頂點,似乎無以復加了。但是,天才的詩人并未就此擱筆,只是變換了一下表達方式:從正面刻劃轉為側面描寫。于是,又有了下邊的意思:
第三、難得發愁(氣氛愁慘,令人生畏)
問君西游何時還? 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蜀道難于行走,令世人視為畏途。因此,詩人關切地“問君西游何時還”?這樣難走的道路,什么時候才能回來喲?接著描述蜀山的空寂凄厲氣氛:只見那發出哀鳴的鳥兒,在古木叢中飛繞,又聽到杜鵑在夜月下啼叫,空空曠野迷漫著一片哀愁。此情此境,怎么不令人容顏失色,不感到“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呢! 詩人在此引入蜀地關于子規的歷史傳說,更增添了無限的哀愁氣氛。據王琦注《李太白全集》轉引張華《禽經注》云:“……子規,即杜鵑也,蜀中最多,南方亦有之。狀如雀鷂,而色慘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鳴,夜啼達旦,至夏尤甚! 晝夜不止。鳴必向北,若云‘不如歸去’,聲甚哀切?!倍霹N鳥的“不如歸去,不如歸去”的啼聲,不僅渲染了蜀道上的蒼涼而曠寥的環境氣氛,從旅人心理情緒這個側面烘托了蜀道的艱險,而且借鳥的鳴聲,寓以詩人之興寄,對于游人西游入蜀表示了關切之情。在此,詩人再次發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更使人感到“蜀道難”的真切程度。
這一大段的最后一層意思,是寫蜀道實景,即:
第四、難而奇險(蜀道上的奇險風光)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huī灰),砅(pēng 乒) 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上一節文字是側面烘托“蜀道難”,而這一節則繼續從正面實寫巴山蜀水的奇險深幽。你看,幾乎刺破青天的連峰疊嶂,倒掛絕壁的枯松老樹,還有那爭相渲鬧、飛瀉而下的急流和瀑布,以及水石激蕩,山谷共鳴,萬壑千梁的轟響。對著如此驚險的場景,詩人禁不住又一次向旅人發問:你這遠道入蜀的行人,干什么要來這里啊?
于此,詩人用最濃烈的墨彩,最強勁的筆觸,著力地描繪著蜀道間的山川風光,并顯出一種排山倒海之勢,把“蜀道之難”的描寫作了最后的渲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這所造成的強烈藝術效果,不僅使人驚魂動魄,而且也令人神馳心往,與其說因險而生畏,不如說由奇而可愛。
四、從自然到社會——由險要關隘引出險惡政治
這一段文字,主要是兩層意思:
第一、地勢險要,環境險惡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這是說,劍閣高峻突兀,地勢險要,一人把關,萬人難開,守關的假如不是可靠的人,就會恃險作亂,占山為王,變成殘害百姓的豺狼。山間有猛虎毒蛇,飲血吃人,早晚都難得安全。
劍閣,是蜀中的要塞,在今之四川劍閣縣北面,大劍山與小劍山之間有一條長三十里的棧道,兩邊群峰如劍,連山險絕,因而稱“劍閣”,也稱“劍門關”。此關易守難攻,歷史上不時有人在此割據稱王。因此,詩人沿著蜀道一路寫來,寫到這座蜀中雄關時,很自然地想到西晉張華《劍閣銘》中的“一夫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幾句話,并加以化用,引入詩中。因此,有人說“猛虎”、“長蛇”等,僅僅是實寫,別無寓意,是不符作者原意的。但不少注者只說:“猛虎豺狼,是指殘害人民的叛亂者”,似乎也不確切,它們均有片面性。我認為,應該是兩義兼蓄。即:它既是實寫,唐代蜀地荒僻,山中多猛獸蛇蝎,確也是事實;又是影射叛亂者,用比喻說法,暗示國家潛伏著災禍,對當時政情的一個預測。
第二、勸君速歸,蜀地非久居之所
錦城雖云樂,不知早還家。
錦官城雖說是個繁華歡樂的名都,還不如早些回家為好。為什么呢,即上邊所列的那些道理。
這里所說的錦城,即今四川成都的別稱。此地在三國時因盛產蜀錦而得名,叫“錦官城”。故址在今四川成都市之西南。
詩末三句,是全篇的結尾:
五、篇末照應,增強詩的藝術效果
詩尾寫道——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這是說,蜀道之難走,真是比上天還難啊! 轉身西望,令人長嘆不已!
蜀地處于唐都長安之西南,道路是由長安西行,越過太白峰和青泥嶺,然后向南轉入蜀地。所以,這里說“側身西望”。請注意,這個西望,不是向“西”望去,而是自西朝東望去,即以所望之人的所在地為出發點。有人認為,是游蜀返長安后再朝西望蜀道。這似乎不妥,因為詩中說的“側身而望”,而非朝西正望。
詩歌從蜀道難寫到劍閣險,又由劍閣險引出政情國家的描寫。詩人把蜀中奇險的自然環境和險惡的政治形勢有機地結合起來描寫,從社會意義上進一步加深了“蜀道難”的主題,以高昂的旋律,深沉的興寄終篇,從而使這首充溢浪漫主義激情的詩歌,具有更加豐富的內蘊,更高的藝術境界,十分自然地成為一篇千古不朽的名作。
* * * *
以下著重講兩點:
一、《蜀道難》的主題究竟是什么
李白這首名詩,究竟有無寓意和什么寓意的問題,自兩宋以來就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直到今日似乎還未取得一致看法。
(一)古人有四說——
一是,罪嚴武鎮蜀橫行。
此說以《新唐書》為代表。唐·范攄《云溪友議》認為:為嚴武鎮蜀欲害房琯、杜甫而作。
二是,諷章仇兼瓊之為人。
此說,以兩宋本和謬本之說為代表。宋人沈括《夢溪筆談》也認為,為諷刺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而作。
三是,刺玄宗幸蜀之失策。
此說以元代蕭士赟(yūn暈)之論為主,其他附和者有:清人沈德潛和乾隆御編《唐宋詩醇》等。
四是,即事名篇,別無他意。
此說是由清初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出。
從篇中詩意的探究,按詩檢索事實和寫作年代上看,以上各家都難以自圓其說,故而未能完全成立,但也未徹底推倒。因此,在今人當中仍引發各種歧見。其中主要的也有四說,不過,各說的具體內容已是今昔各異了。
(二)今人之四說——
一說,止言其險,不言其他。如復旦大學《李白詩選》等。
二說,有勸誡之意,而無政治含義(特定的)。如余冠英主編《唐詩選》、王運熙等《李白》、朱東潤《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等等(或說,它的寄托是:歌頌祖國山河,或告誡友人)。
三說,有政治寓意,但未必有實指(如指某人某事)。如武漢大學《新選唐詩三百首》、馬茂元《李白詩注》等;林庚、馮沅君《中國歷代詩歌選》,似乎也贊成此說。
四說,“實寫說”與“諷人說”并存。如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
古人之爭論,我們現在姑且不去探究,對于今人四說,倒需要作一認真的思考與研究。如果將今人四說加以比較,我認為,第三說比較符合詩歌的意旨。肯定李白這首詩有政治寓意,不等于同意古人那種刺誰諷某的穿鑿做法,而是說,這首詩一定含有論及時局國事的因素,不象六朝人所擬作的《蜀道難》那樣,“止言蜀道難,不及社會情”。從詩篇說及劍門關險要地勢,并化用《劍閣銘》的句意來看,也不只是一般地對友人的告誡而沒有任何政治含義的,至于“兩說并存”之論,那是因為它還不能作出明確判斷之前的權宜之計,當然可以允許的,但這不是作品固有內蘊的真實反映。
因此,我認為這首詩肯定有它的政治寓意,除了描寫蜀中山川壯麗風光,在客觀上激起愛國熱情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政治寓意是:
告誡當權者注視政情變化,表示了詩人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這個結論,還可在不久之后爆發的“安史之亂”中得到證明。詩人雖然在當時還未能對“安史之亂”作出明確的預測,但作為一個詩人,一位觸角極其靈敏的偉大詩人李白來說,在當時一定有所觀察或者有所預感到社會動亂的某些因素,是完全可能的。
二、《蜀道難》此詩的奇妙在何處
與李白同時代的殷璠,在《河岳英靈集》中曾經稱贊《蜀道難》說:“……可謂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也。”當時著名詩人賀知章見到這篇作品,也大為贊賞,驚嘆之余,稱李白為上天降臨的“謫仙”。從這里可以知道,《蜀道難》在藝術上的成就是驚人的,很值得我們去探究,以便從中得到教益。
那么,它的“奇”,到底奇在何處呢?
我看,就“奇”在這樣三個字上:新、巧、雄。
(一)新——形式創新
《蜀道難》是一個樂府舊題,在六朝時已有不少人做過。但他們都只是“止言其險,而不及其他”,而且在篇幅上也都很短小。郭編《樂府詩集》收入“相和歌辭”中的《蜀道難》共有七首,除李白這首之外,其他六首均為短篇:四句的二首、八句的二首、九句的也二首;其內容,絕大部分只敘蜀道之難和銅梁玉壘之阻。因此,在唐代以前,這個舊樂府題沒有什么佳作傳世。只有到了李白手里,才把一個傳統題材加以發揮,對原有規模加以擴大,將短制的舊樂府詩發展成為長篇歌行體,出現了嶄新面貌,創立了一種新型詩體。
李白不但使《蜀道難》這個樂府舊題得以翻新,而且使許多樂府舊題得以發展。李詩集子中,有樂府詩140多首,都沿用舊題,但也都在內容和形式上加以新的發揮和發展,并最后使自己成為一位特別擅長于“樂府歌行體”的圣手,開了古體詩自由創作的先河。在李詩中,以歌行體傳世的名篇特別多,除了這篇《蜀道難》之外,還有《遠別離》、《行路難》、《將進酒》和《夢游天姥吟留別》,以及《梁園吟》等等。這些名篇都很值得一讀。
(二)巧——手法奇巧
寫作《蜀道難》的藝術表達的具體方法是多樣的。但其中最基本的手法是:通過極度的夸張和豐富的想象,把奇險的自然環境同險惡的政治形勢十分巧妙地結合了起來,從而體現了詩人所要表達的主題。
我們綜觀全詩,詩人以“蜀道之艱難”為中心,從山嶺的高峻入云、山路的險阻難行、山林環境的危險和山野氣氛的愁苦、關隘的險要,以至社會政情的險惡,等等若干方面,都加以具體入微的描述,充分地奇特地發揮了詩人的豐富想象,以極度夸張的語言(包括景語與情語),刻劃了不平凡的、甚至驚心動魄的自然面貌,發揮了詩人澎湃激蕩的感情。詩篇的攝人心魂的強大藝術感染力,就由此產生了。
蘇俄文論家普列哈諾夫曾經說過:“藝術家用形象表現自己的思想,而政論家則借助邏輯的推論來證明自己的思想?!?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liba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李白在《蜀道難》中正是這樣做的。他深知用詩歌形式發表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對社會的關注,應當用什么樣的藝術手法?!妒竦离y》的筆法,確是神奇莫測的,它將遠古的神話、歷史的傳說和當地的民諺引入詩篇,并同自己的奇特想象,經過夸張手法有機地描繪了自然形象。由于神話與現實、想象與夸張的巧妙結合,就讓詩篇充滿神奇色彩,使你仿佛進入了虛幻飄渺的神話世界,又好像置身于現實的巴山蜀水之間,給人以特殊的藝術享受。這個效果的取得,主要得力于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正如黑格爾所指出:“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崩畎椎倪@種本領,不僅在本篇中,而且在他的其他作品中,表現得也是很突出的。
(三)雄——氣勢豪雄
一接觸《蜀道難》,就會使你感到它有一股雄偉俊逸之氣磅礴于全篇,真是“籠天地于形內,挫萬物于筆端”(陸機《文賦》)。
它的這種雄豪之氣勢,是怎樣來的呢?
我們認真研讀了作品,就可知道,這個“雄”氣,是由若干因素組成的。當然,其中的基本因素是詩人賦予作品的強烈感情和曠達的思想;同時,也由于它用了奔放的語言、奇崛的筆力和雄健的旋律。下邊分析它的具體表現。
第一、在句型上,長句、短句雜出。全詩長達四十九句,頗象現代散文詩,雖以韻語為主,但也雜入一些散文化詩句(如“黃鵠之飛尚不得過”、“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等)。全詩以七言為基礎,雜以三言、四言、五言、八言、九言,直到最長的詩句十一言。這種長短不茍,錯落有致,把奔放暢達的長句同簡峭有力的短句加以很好結合的寫法,就形成了詩歌奔放不羈的語言風格。
第二、在韻律上,用韻無拘束。詩歌突破了以往一韻到底的舊程式;押韻方式也錯綜變化,使樂府體裁更加適合于表現詩人的雄豪情懷、曠達思想和大自然的體貌奇觀。全詩一連換用了六個韻部:①先韻(天、然、煙、巔、連、川、援);②寒韻(盤、巒、嘆);③刪韻(還、攀、間、山、顏);④陌、錫韻通押(尺、壁);⑤灰、佳韻通押(豗、雷、哉、嵬、開、豺);⑥麻韻(蛇、麻、家、嗟)。這樣地靈活運用聲韻,使詩歌的節奏感極強,音韻也甚為悅耳,大大增強了詩之音樂美。
第三、在結構上,采取了反復吟詠的章法。這種手法最集中地表現在詩人讓“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詩句,三番兩次地出現在詩篇中,使詩歌產生回旋反復的詠嘆韻味和強烈的節奏感。不僅如此,它的三次出現,都還有各自不同的作用——
第一次出現在詩首,為了表現詩人初見“蜀道難”的感受,破空而來,先聲奪人,給人以一種強烈的驚愕感。往后的詩歌,就在這種氛圍和情緒中進行驚心動魄的描寫。
第二次出現在篇中,起了小結作用,讓詩染上了一層濃厚的感情色彩,加強了景物描寫,造成一種恐怖效果,并使讀者感到景真情切。
第三次出現在詩尾,這是用在“蜀道難”的全程經歷之后,所以起了總結和證實的作用。全部歷程說明,蜀道的的確確是艱難無比,強調了“蜀道難”給人們心靈上的巨大影響,使人深切感到“不如早還家”。
詩人十分善于抓住最能體現詩歌核心“難”字的詩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加以反復吟詠。這樣,就收到了“思想更深化,感情更強烈”的極佳藝術效果。
此外,篇中還有不少神來之筆,也有助于這種雄豪氣勢的形成。比如——
從蠶叢、魚鳧開國到五丁力士開路,全用了傳說和神話來烘托奇險氣氛;
高標插天,可使“六龍回日”,也是憑借神話之力來馳騁詩人的幻想;
用黃鵠、猿猱、悲鳥和子規等典型之物來作夸張的點綴,也當有助于詩之氣勢的造成;
還又用了“捫參歷井”、“脅息”、“撫膺”和“凋朱顏”等夸張描寫,來進行心理渲染,也是重要的一筆。
綜合上述各種因素,就使《蜀道難》成了一首最富有浪漫主義奇情異彩的山水詩、紀游詩。讀了它,不能不激起對雄偉壯麗的祖國河山的贊嘆和熱愛的感情,并給人們以無限的美的享受。
上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杜甫·蜀相》鑒賞
下一篇:《先秦詩歌·原始歌謠·蠟辭》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