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問于答 詞約意豐——說賈島《尋隱者不遇》》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我在談杜甫《石壕吏》“聽婦前致詞”一段時,曾以賈島的《尋隱者不遇》為例,說明“藏問于答”的表現手法,現在再談談這首詩。
第一句“松下問童子”,有人以為“以敘作問”;“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三句,有人曾說“自‘言’字以下,皆為童子回答之辭”。從表面上看,這說法并不錯,但仔細思索,卻并不是這么回事。如果認為全詩只有一問一答,那未免辜負了作者的藝術匠心。
全篇只有二十個字,又是抒情詩;可它竟能吸收敘事詩的優點,有人物,有環境,有情節,內容十分豐富。字句這樣少,容量這樣大,其秘密何在呢?就在于獨出心裁地運用問答體:不是有問有答,一問一答,而是藏問于答,幾問幾答。
崔顥的組詩《長干曲》先寫女子的問:“君家住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后寫男子的答:“家臨九江水,來去九江側。同是長干人,生小不相識。”以一首詩寫問、另一首寫答,有點像民歌中的“盤歌”。至于在同一首小詩中運用問答體,通常是只寫問而不寫答。例如: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回鄉偶書》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詠》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白居易《問劉十九》
這是一首詩只寫了一問的。由于只寫一問,尚有其他字句或寫景、或敘事、或抒情,為這一問作鋪墊,所以容易于問而不答中含不盡之意。又如:
門前水流何處?天邊樹繞誰家?山絕東西多少?朝朝幾度云遮?
——皇甫冉《問李二司直》
逢君自鄉至,雪涕問田園:幾處生喬木?誰家在舊村?
——李端《逢王泌自東京至》
賀蘭山上幾株松?南北東西共幾峰?買得住來今幾日?尋常誰與坐從容?
——王安石《勘會賀蘭山主絕句》
昨汝登東岳,何峰是極峰?有無丈人石?幾許大夫松。
——李夢陽《鄭生至自泰山》
這是一首詩中包含幾問、乃至句句問的。包含幾問、乃至句句問,要寫得含蓄蘊藉,就比較困難。
為什么在一首小詩中運用問答體,通常是只寫問而不寫答呢?就因為用很少的字句既寫問、又寫答,還要寫得有韻味,那是很難著筆的。
這首《尋隱者不遇》,卻不僅有問有答,而且是幾問幾答。其高明之處在于,明寫答而暗寫問,或者說,寓問于答。
“松下問童子”一句,省略了主語“我”。“我”在“松下”問“童子”,問者與被問者同時出現。有問就有答。“言師采藥去”一句,省略了主語“童子”;童子“言”,就是童子對“我”的問作出了回答。問了些什么,沒有寫;只寫了“童子”的答話:“師采藥去”。童子的答話既然是“我的師父采藥去了”,那么“我”的問話不就是“你的師父干什么去了”嗎?
“我”是專程來“尋隱者”的,“隱者”“采藥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來。因而又問童子:“他上哪兒采藥去了?”這一問,詩人也沒有明寫,而是從“只在此山中”的回答里暗示出來的。
聽到這一答,不難想見“我”轉憂為喜的神態。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來嗎?于是迫不及待地問:“他在哪一?”不料童子卻作了這樣的回答:“云深不知處。”“他在哪一?”的問也沒有明寫,然而如果沒有這樣的問,又怎么會有“云深不知處”的回答呢?
“答非所問”,“顧左右而言他”,這只是特殊情況。在一般情下,答總是針對問的,因而只寫答什么,就可以想見問什么。人巧妙地以答見問,收到了言外見意的藝術效果。“我”的問固然見于言外;“我”與“童子”往復問答的動作、情態及其內心動,也見于言外。比方說,你讀到“云深不知處”的時候,只要身處地,眼前就可能出現一幅圖畫:“童子”一邊說,一邊遙指;“戈”跟著“童子”遙指的方向望去,東邊是白云,西邊也是白云;巒翠嶺,時露林梢,時而又淹沒于茫茫云海。那么,“隱者”究在何處“采藥”呢?……
只四句詩,通過問答的形式寫出了“我”、“童子”、“隱者”三人物及其相互關系,又通過環境的烘托,使人物形象表現得更鮮明。
“松下問童子”的“松”字選得好。“尋隱者”而于“松下”問“童子”,表現那“隱者”正是隱于“松下”的。“松”字既寫實景,又切合“隱者”的身份,有象征意味。如果換成“花下”問童子,就完全不同了。當然,只看這一句,那“松”長在何處,是一棵,還是一大片,都不明確。倘若只是一棵,又長在繁華都市里的朱門繡戶之間,那又是另一番情景。然而和“只在此山中”聯系起來,和“云深不知處”聯系起來,和隱者“采藥去”聯系起來,一個超塵絕俗的清幽環境就展現在讀者面前;而隱居于此的“隱者”及其“童子”的人品如何,也可想而知。
“隱者”隱于“此山中”,“尋隱者”的“我”自然住在“此山”外。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一般都熱中于“爭利于市,爭名于朝”,“我”當然是個知識分子,卻離開車水馬龍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云之間來“尋隱者”,究竟是為了什么?當他佇立于青松之下四望滿山白云,無法尋見那“隱者”之時,又是什么心情?這一切,也耐人尋味,引人遐想。
賈島是與孟郊并稱的“苦吟詩人”。這首詩盡管清新自然,略無雕琢痕跡,但也是經過艱苦醞釀和反復錘煉的產物。有人把創作權付與孫革,是毫無根據的。
上一篇:《為君翻作琵琶行說盡心中無限事——說白居易《琵琶行》》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狀難寫之景含不盡之情——說溫庭筠《商山早行》》原文|注釋|賞析